“我不会让梨”

2013-04-29 14:49刘寿东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近日偶尔看到一则老新闻,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材料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看完新闻后,心中感触颇多,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

小学生是一个有鲜活生命特征的独特个体,不是一味接受知识和观念的容器,更何况那些有待商榷甚至错误的知识和观念。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忽略,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才出现了上面新闻中的那一个大大的红叉。尊重并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及价值取向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的教育理念,更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折不扣地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品味课堂内容的人文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以下是笔者愚见。

一、牢固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首先,语文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独特个性、情感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才会注重它们的道德品质以及人格养成的教育;才会想法设法的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会抓住语文学科语言和人文密不可分互为目的的特点,因文悟道,学文成人,从而使他们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语文能力及其他各种能力均衡发展的文明人。

其次,语文教育要坚持教文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成功的教育都在极大程度上遵循着这一金科玉律。著名教育学家于漪,她的从教生涯自始至终都坚持教文与育人的和谐统一。于漪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对学生充分尊重,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在平等、主动、自由地学习中,逐渐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叶圣陶说:“语文是农业,决不是工业。”语文教育需要的不是生硬地灌输和机械地训练而应该是科学地养育和精心地培植。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较高、道德高尚、有自由思想的人。现在思想观念革新的速度,教育向现代化、全球化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就很难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这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有自由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兼容并蓄的胸怀、一定的知识贮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审美和艺术感受能力等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而将语文教育推向一个新高度。

三、充分重视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

语文的工具性只是“形”,人文性才是“神”,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例如《鸟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文本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好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人、动物、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环保教育,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我们要善于发现并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努力使文本成为学生知识的摇篮、思想的天空、精神的家园。

四、合理利用好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一般桎梏于课堂内,很少让学生走出校门,造成当今小学生生活阅历不广,最终使得他们见识极其有限,人文素质令人堪忧。所以,非常有必要拓展学生学习文化的范围,开阔学生学习文化的视野。

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带到校外,参观博物馆,游览主题公园,欣赏艺术表演┄┄让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的怀抱里迸发出智慧与文明的思想火花。

社会生活是语文生命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应转变观念,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学科广泛的内涵,提出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播文化的工具。如果我们的教育仍然人为地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急功近利,我们的学生必将只有一条腿行走,必将严重妨碍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新的世纪、新的环境下,人文精神的教育显得更为紧迫。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人文精神教育的新思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人文”是长期的、隐性的、需要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的东西,因此我们定要立足长远,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努力挖掘作品本身的人文内涵,进一步利用好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

作者简介:刘寿东(1982-),男,安徽天长人,安徽省天长市第一小学,本科,小一,研究方向:德育。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