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浩
摘 要 沟通表达能力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中职语文课堂的资源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了解学生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精心设置常规教学环节,把训练说话能力融入日常教学,再配之以合适的口语活动,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表达能力 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常规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说的能力的训练。而“说”又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社会交际手段。因此对说的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职业学校,无论对于哪一个专业的学生,对其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叶圣陶先生也曾在《说话训练》一文中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若想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敢说、会说、说得漂亮的目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
1 论题求源:学生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不敢说:缺乏锻炼,心理素质差而导致的怯场。有些学生一旦让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说话,哪怕是回答问题,他也会脸红心跳,语无伦次,觉得全身上下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下,哪一部分都不舒服,如果事先准备好了答案,这时候也会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种情况,以农村的学生表现得尤为严重一些。因缺乏足够的锻炼,很多学生最容易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怯场,不敢张口说话。(2)说不清:表达时思路不清晰层次混乱,无条理性。有的学生敢说,说得也多,但就是“东一句,西一句”无中心思想或中心思想不明确,并且没有条理性,毫无逻辑可言,让听者不知所云。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说话之前,没有打好腹稿:打算要说社么,开头怎样说,中间怎么接,又怎样结尾。(3)说不好:语言平淡如水,词汇匮乏,表现力不强。说话要讲究艺术,追求效果。这是对表达能力的较高层次评价,也是实现学生的个性表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知识面窄,词汇量少,导致学生语言干瘪苍白,缺乏感染力,说话要让人愿意听,受到感染,就要做到适时、适情、适势,适合不同的说话对象。
2 潜移默化:精心设置常规教学环节,把训练说话能力融入日常教学
2.1 增加课堂提问的次数,为学生尽可能多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
首先,在讲课时尽可能多地设置问题,一节课的问题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简单、容易的问题易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其回答的欲望,一旦开口了,胆怯心理的第一道防线就崩溃了,第二次再回答问题就变得轻松多了,而随着问题的深入,教师再做相应的提示与点评,如若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够理想,教师提示与补充之后,鼓励他们重新说一遍,甚至两遍,直到说流畅为止。
其次,老师和学生共同解放思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交给学生,要敢于放手,给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例如在讲鲁迅《拿来主义》(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三课)一文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拿来”与别人“送来”有什么区别?联系现实,说一说。学生可以自由说出自已的相法,可以讨论,可以争辩,在讨论争论的过程中,他们会一点一点地分清“拿来”与“送来”的区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潜移默化的提升。教师要先放开,敢于让学生去说,哪怕开始的时候他们说得不够好,教师“放得开”是学生“放得开”的前提。
2.2 训练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说话时,思维要清晰,这是表达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如何让学生说话时避免混乱不清,既做到言之(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01页)有序,说到底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说话之前打腹稿的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教师要进行有目的的提醒:你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你要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又如何给你的话收口?哪些可说哪些可省?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就是事先的提示。如果学生的回答依然混乱,教师要帮助理顺,帮助他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其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从一个点想开去。向四面八方链接问题,聚拢知识,语文教学本来就不该局限于课本,要敢于放手。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的某一内容想深想远,那么他们就完成了一个链接知识的过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广泛涉猎知识,远比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要实际得多。
2.3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结合“听、读、写”进行综合训练
表达要讲究艺术,追求效果,仅做到思维清晰,文从字顺还远远不够,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就那么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那是因为他们说话不仅讲究技巧还讲究艺术性与独创性。
一个学识浅薄的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语言巨匠;相反的,那些在口语表达方面十分出色的人,他必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没有广博的文化作底蕴,实现卓越的表达就无从谈起。日常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前面谈到的各种基础训练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积累知识,丰富自已的文化底蕴。
可以采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的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通过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的办法来检阅他们的阅读质量。最后让学生在课前十分钟站到讲台上汇报阅读内容。这就完成了一个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深入透彻的阅读过程。
3 厚积薄发:巧妙设置,给学生创造机会表达
(1)课堂上设置内容丰富的口语表演项目。可以利用语文课的“表达与交流”的课时安排一些口语活动,如微小品表演,模拟主持人,模拟导游,幼儿教学微型课等,这些项目的设计还可以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比如说在讲“听话与说话”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将一些案例让学生编成小品来表演,既形象直观,又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更流畅的表达。
(2)课堂教学中利用角色互换法训练表达能力。角色互换就是指将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进行交换,让学生来讲,教师听。教师需要事先布置好任务,帮助学生备课,鼓励他们走向讲台。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进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3)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比赛。争取学校的支持,开展形式各异的口语比赛项目,如主持人大赛,幼儿教育专业的讲故事大赛,小品相声大赛等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对于提升学生交流沟通的自信心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以上的方法与手段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尽管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但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在循序渐进的坚持下,相信学生的“说话”水平都会有“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