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出发,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说明认知和语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改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看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认知语境 动态性 语言教学
语境是语用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在话语推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话语意义理解与表达起着关键的作用。从传统语境观到Sperber & Wilson提出认知语境这一概念,人们对语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知语境有完形性、人本性、动态性三个特征,最为显著的就是其动态性。传统语境是预先给定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静态的既定集合体,而认知语境是随交际的需要不断被选择的变动体,是一个动态系统。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很多大学教师都在积极探讨如何以认知语境为载体,并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质量,为大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一、 语境的动态性
语境的动态性首先体现在:认知语境的选择是动态的。人的一生会积累无数的经验和知识,而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真正被激活的认知语境不会是所有的经验或知识,主体具有的判断力使人能够从当前情景中选取与之相关的部分。就像你去一家商店,不是所有的商品你都会去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做出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动态的,认知语境也是如此。所有的知识与经验都静态地存储在脑中,只有当他们与当前处理的对话有所关联的时候才会进入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的动态性还体现在:认知语境的构建是动态的。认知语境也被称为语境假设,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关系提,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不断地被激活,这样交际主体需要在话语理解中为每一个话语构建新的语境。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根据已有信息推断出未知信息,再将它作为已知信息再次推断出未知信息……比如
A: Annie is unhappy all the week.
B: Her mother is ill in hospital.
A: I guess thats why she didnt do well in the test. She usually gets an A.
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觉察到安妮这周不开心,听话人告诉他是因为安妮的母亲生病住院了。有了这个已知信息,说话人又推导出了新的信息:难怪这次她考试没考好。
在交际过程中,已经推导出来的信息会参与下一阶段的对话,产生新的语境效果,只要交际不停止,这个过程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二、 认知语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语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语境知识的获取。何自然教授曾经说过,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培养其语用能力的过程。他同时也指出,中国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流,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脱离了语境。
根据大学英语大纲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输入(听和读)和输出(写和说)两种能力。要确保足够的输入,才能有所输出。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外语影片,大家看到,外国朋友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如果有人打了一个全倒,他会说:“Good, A strike.”当有人再次打了个全倒,外国朋友还是说了相同的“A strike”,那么如果我们看到有人打了全倒,相信我们也会说“A strike”。这就说明,之前外国朋友说的那句“Good, A strike.”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我们认知语境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输入,当我们再遇到同样情景时,那部分认知语境被激活,我们就能够输出。
在英语泛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锻炼学生以认知语境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推理联想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知信息入手,尝试通过推理获取有用信息。有关于中国婚礼的一段是这样描述的:
As soon as the wedding ceremony was over we rushed to the bride and struggled with each other for her pockets. I was first to put my hand into her right pocket. I felt the coins and banknotes. A sudden feeling of happiness ran over me.
读完这一段,很多学生会很迷惑,因为他们不能把wedding ceremony和coins, banknotes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之前读到过关于婚礼习俗,或者通过一定的想象能力,就会知道新娘口袋里的钱和硬币是好运的象征,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会那么高兴了。
广大外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教给学生活的语言,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凌.动态语境的认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5.
[2]胡霞.略论认知语境的基本特征[J].语言文字应用,2004.
[3]何树林.语境与阅读理解[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
[4]刘荣华.试论语境与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
作者简介:邓小燕(1985-),女,四川巴中人,硕士,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翻译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