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泾潜
湾上离我家只有100米左右,是我家通向长白荡方向的西横港的一个湾子,这里南北有大荡,水上交通方便,所以常会有船只在这里过夜,避风雨。
在众多的晚宿湾上客船中,记忆里有两艘是定时来的,而且多年来,年年要来的,那就是两艘换糖船。
40年前的冬季里,两艘换糖船上,各有夫妻两人,年纪都在40开外,由于放寒假的季节也常有小孩子在船上,有时有四五个呢。换糖船的糖其实就是麦芽糖,是他们从苏北老家装在铁桶里带来的,他们会在这里每天将麦芽糖做成像铜锣一样大小,1.5公分厚薄的糖饼,然后带五六个糖饼,挑着两只大箩筐,吹着咪哩嘛啦的竹笛,上路去换糖去了。“换糖担”换糖的笛音就是那个年代农村孩子最喜欢的声音,也是相当高档的零食小吃了。换糖的东西主要是能回收再用的废铜废铁,废报纸,还有塑料、尼龙纸等,当然还有米、谷、鸡蛋等,1970年后期比较多一点。
由于换糖船就在我家边,我常常把旧东西存起来一到冬季我就去换糖,自己吃了后还给父亲和奶奶也尝尝糖味,但日子长了,旧东西换完了怎么办?我年幼无知把一双父亲穿的半旧雨鞋拿去换了糖,正逢第二天下雨,生产队派我父亲去疏通麦沟,急找雨鞋,到处找也没了,在那个年代,一双旧雨鞋的分量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我父亲写一手好字,文化高,他一想就猜到会不会换糖了,问我,不敢说,父亲到换糖船上,船上人因下雨也没有出去,我父亲找到他们时,船上人心善已把雨鞋擦干净准备送回来了。只有8岁的我,父亲没有过多的责怪,只是劝我以后不能这样。今天想来那时的父亲心里也是非常难过。
年复一年,换糖人依然是腊月里从苏北来,正月十五过后开船回家。我虽不去换糖,但我还是年年去看热闹的,特别是过年。有一年年三十我看着船上人是怎么过年的,他们两家人看来是亲戚,过年合并过,在一只大一点船烧菜办酒桌,不少菜是他们在当地挖的野苋菜、野韭菜,有几种菜是苏北老家带来的,也是非常简单的。与当地人不同的是他们从船梢到船头均要贴春联,有一副对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字写得相当好。
回家的路上,我想父親常要我练字,是不是今后也让我写春联?到了家里我问父亲,他告诉我练书法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告诉我换糖的人均是明朝军师刘伯温的后代,说不准他们都姓刘。我好奇,在过新年的几天里,与船上小孩一起玩,我就问起他们的姓名,果然他们都姓刘。回到家,我告诉了父亲,他乐哈哈地说,刘伯温当年当了军师帮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而后悟到了是非成败转头空,所以,他把后代安排在苏北一带,靠耕种和做小生意为业了。
时过境迁,湾上也在河道疏浚过程中堆起了高高的圩岸,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30多年前的那几个换糖人和两艘贴满春联的船来。
责任编辑:张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