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青青

2013-04-29 00:44李剑平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画竹翠竹竹海

李剑平

一脚踏进广东肇庆市的广宁竹海,便有一股汹涌的翠绿扑面而来。

竹子是在南方很普通的一种植物。但是,竹子来历不凡,我国对竹子的栽培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层就有出土距今7000年历史的原始社会的竹制遗物,在《吕氏春秋》中已有“罄竹难书”之说。关于“竹”的精美华章甚多,比如唐代张九龄《和黄门卢侍郎咏竹》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宋代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叹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元代杨载《题墨竹》赞竹,称之“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至于清代郑板桥,他一生画竹、咏竹40余年,诸如名篇《竹石》、《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等等,更是独树一帜,传颂于世。

徜徉在这一片竹海碧波中,望着这些生机蓬勃的翠竹,就有着久别重逢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和激动。毕竟,对于这样的青青翠竹,我是那样的似曾相识,那样的记忆犹新。小时候,我们家乡也是随处可见竹林摇曳,风起绿涌,而我家的老屋也就在一片翠竹的怀抱之中,真可谓推窗见竹,出门拥翠。我家老屋附近,池塘边,山坡上,小溪旁,种植的大多是乡下人俗称为毛竹、麻竹的竹子,我特喜欢风和日丽的时候,坐在竹林下,呆呆地仰望她们,静静地沉思,忘记了时间。

我们家乡的竹子多得不计其数,房前屋后,山前溪旁,全都长着郁郁葱葱的竹林。这些竹子,自然就成了农家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除了枝叶当柴火烧饭煮菜,主干大多被村民剖成竹篾,用来编织竹器,每到农闲,便有手艺好的编织工来村里买竹子。他们把竹子成批地拉回去后,先沉入池塘,浸溺几天后,起出来削成大小不一、薄厚适宜的竹篾,编织出竹笠、箩筐、簸箕、鸡笼,或者一些小工艺品等等,拿到集市上去卖个好价钱。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当时都是赤脚的,没有钱买鞋子穿,便把大麻竹上的竹壳小心翼翼地敲下来,用剪刀将压平的竹壳裁成鞋底的样子,然后穿上绳子,就成了简便的人字拖鞋。这样的鞋子,穿在小脚上,心里也尽是乐滋滋的。

我对竹子气节的认识,源于我的父亲。那时,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画家,父亲特别喜欢画梅兰竹菊,而竹子又是画得最多的,似乎也是最容易画好的。记得有一次,他很认真地画了一幅国画送给我,画面但见几节壮实的修竹,又有枝叶从旁斜出,添上三两枝桃花,生机盎然,栩栩如生,竹画的左上角还题上了“到凌云处尚虚心”的行草字。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一列题字有什么含义。见我有些疑惑,父亲开始耐心地给我讲解竹子的特性、竹子的气节、竹子的意蕴。直到我长大后,我才理解父亲之所以喜欢画竹,是因为竹子的品质已经成了他一生言行的写照。

“修竹青青”——我想,“不可一日无此君”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慨叹,也是我等平凡中人的心声。

责任编辑:蒋建伟

猜你喜欢
画竹翠竹竹海
翠竹飞歌
竹子是草还是树?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Kurixalus (Anura:Rhacophor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画竹题诗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家乡的竹海
咏竹、画竹情味生
红花翠竹摇篮曲
板桥画竹解肝郁
狗尾草和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