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松
摘 要:创新是广播应对竞争、吸引受众、保持活力的法宝。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下,北京电台节目制作中心通过每年一届的创新节目大赛搭建节目创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节目制作人员的创新思路,满足播出平台对于创新节目的持续需求。文中还对连续举办五届的创新节目大赛涌现出的优秀创新节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制播分离 节目创新 创新大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月1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广播电台中率先成立节目制作中心。节目制作中心集中了包括主持人、编辑、记者、推广策划人员在内的1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负责制作除新闻节目之外其他各种类型的节目。节目制作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北京电台在全国首开制播分离体制先河——节目制作中心负责制作节目,各专业广播通过招标形式确定节目制作人员、提供播出平台并进行播出日常管理,但不再直接制作除新闻之外的其他节目。
制播分离体制在北京广播电台已经成功运行6年有余,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本文试图以节目制作中心连续5年举办的“创新节目大赛”为切入点,分析制播分离体制如何为节目创新提供舞台,并使创新节目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节目制作中心举办创新节目大赛的初始与演进
“创新节目大赛”始于2008年5月,其目的主要是发挥制播分离体制优势,为节目制作中心的众多节目制作人员提供创新展示平台,为全台节目设置提供更新更大的选择空间。
创新节目大赛举办以来,比赛规则不断发展变化,这保证了大赛中产生的优秀节目能够适应播出平台的需要,适应广播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环境的要求。
2008年,创新节目大赛初创,考虑到节目制作中心负责制作的是除新闻节目之外多种类型的节目,便主要依据在播的广播节目分类设置了参赛节目的类型。这种设置充分考虑了发挥节目制作人员积极性、专长以及节目在不同专业频率播出的需要,由此带来了参赛作品众多、样带质量较高和成功落地播出三大收获。
2008年共有61位节目制作人员参加大赛,提交样带达101件。评委对很多作品都感到耳目一新。最终,有11个获奖节目在2009年变成了日常播出节目。这对节目制作中心所有节目制作人员都是很大的鼓舞。大赛创造了制播分离体制下节目设置的新方式——节目制作人员不再仅仅被动接受播出平台已经设置好的栏目,而是可以通过参加创新节目大赛向播出平台展示自己的创意,一旦供需双方达成共识,参赛的节目样带就有可能被直接或者经过适当改造落地成为日常节目。对当时处于草创阶段的节目制作中心而言,创新节目大赛发挥了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推出优秀节目的作用。
创新节目大賽成功运行到2010年,根据制播双方对节目创新的新需求,设置了“新节目新创意”和“老节目新创意”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的参赛作品仍然是全新节目,第二个板块针对的是当时已经在播的所有节目,鼓励制作人员对已有节目提出新点子新办法,使老节目做出新意。第二个板块的设立对节目制作人员来说是个新亮点,促使大家在日复一日埋头工作之时,抽出精力思考节目还应有哪些新元素、新变化,反思自己是不是已经在固定轨道上走得太远、走得太久,以至于忘记了创新对吸引听众、提高节目质量的意义。此外,这个板块也给予那些对某个节目感兴趣而暂时没有机会的主持人和编辑一个宝贵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借参加比赛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是和现行思路完全不同的全新理念,也可以在现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高,为老节目注入新的活力。这两个板块的设置为节目制作人员提供了平台,参与数量和质量都比较令人满意。有的制作人员在“老节目新创意”板块提交的样带被专业广播频率看中,通过招标,在第二年成为该节目的制作人员。
2011年和2012年,创新节目大赛的赛制再度创新,从原本针对所有专业广播频率改为分别针对不同专业广播频率和北京广播网。2011年针对的是音乐广播和故事广播。2012年针对的是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和北京广播网。也就是说,参赛人提出的节目创意必须是针对上述特定播出平台的。赛制的这个改变对引导参赛人员认真研究不同播出平台的定位、需求、现有节目的状况与可改进空间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经过评审,2012年的两个获奖节目于2013年在城市服务管理广播落地播出。
创新节目大赛举办以来,赛制紧紧围绕播出平台对创新节目的需求,从鼓励创新、保护创意的角度出发,不断出台新的举措激励节目制作人员积极参与。尽管已经举办了五届,但不仅没有任何疲态,反而总能吸引大批样带和文案参与竞争,不断推陈出新,每年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获奖并且以不同方式体现在日常节目之中。可以说,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下,创新节目大赛为保持北京电台节目的永久活力做出了贡献。
二、创新节目大赛获奖节目的生命力考察
创新节目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这一时间周期正好可以对大赛产生的获奖节目的生命力进行一番考察,借以观察这项比赛对北京电台节目创新工作的影响。
(一)创新节目大赛获奖节目日常化的成果
2008年大赛首次举行,共有11个节目获奖并且在2009年成为日常播出的落地节目。到2013年有6个节目都在原播出平台播出,已经播出4年并且正在进行第五个年度的播出。其他5个节目的播出时间有所不同,最短的1年,最长的《全城都能点》3年。2008年之后每年也都有获奖节目在次年成为日常节目。
创新节目大赛的获奖创意通常不是直接复制为日播节目,而是要经过创意方与播出平台的沟通,进行适当的日常化改造。按照创新节目大赛的赛制,所有参赛节目都应该在提交的报名表格上填写播出意向台。也就是说要求主创人员在创意之初就考虑自己的创意适合在哪个平台播出。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创意人认真考虑自己的创意与播出平台顺利对接的可能性,避免天马行空、无的放矢、不接地气。
部分节目在落地播出一段时间后,从专业广播频率的节目时间表上消失,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创新节目大赛筛选出来的节目也并非都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还需要节目制作人员不懈努力,将创新进行到底。而大赛的评选机制也要进一步优化,尽量保证评选出来的节目具有强大生命力。
(二)优秀创新节目必须具有持久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一时一次的冲动,而是持久不断的努力。这是北京电台创新节目大赛获奖节目的优秀表现给予我们的启示。
2008年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两个节目《1039都市调查》和《毛毛狗的故事口袋》,从2009年起分别在北京电台交通广播和爱家广播成为日播节目。前者是中国广播界第一档专门通过调查数据展示大众对社会各个层面各种问题的态度,并予以解读探讨的节目。节目紧紧围绕“都市生活的意见集散中心”这一主旨,以调查为核心,多媒体联动展示都市人群对热点问题的看法。通过街头采访和互动,直击第一手的声音素材和多样观点;通过数据,汇总受访人群的态度;通过性别、年龄、职业的交叉分析,更科学地展示数据;通过嘉宾的参与解读数据背后的动因,补充专业知识;通过短信互动和网络视频等,展示直播状态下听众对数据的第一反应和即时意见。节目紧扣20:00时段收听人群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通过轻松幽默的聊天叙述方式,营造热烈、欢快、睿智的谈话场①。这个节目在2009年一开播,就因为抓住了都市人群关心的热点问题和轻松热情的播出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开播几年来,节目与时俱进,不仅调查题目选择始终紧贴社会热点,而且将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社交手段加入节目的互动方式之中,始终保持了对听众的强大吸引力。如果说《1039都市调查》属于受众宽泛、紧抓热点动向的节目,《毛毛狗的故事口袋》就完全是另一种思路。它不追求目标受众人群的规模,而是精准投向一个以往被忽略的收听群体——学龄前儿童,追求的是受众群的稳定与忠诚。《毛毛狗的故事口袋》专门为3~6岁孩子设计,在每天晚上孩子睡前的时段播出优秀儿童故事和其他文艺作品,陪伴孩子入睡前的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通过专家访谈、家长互动等方式为父母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推荐优秀的育儿书籍②。这个节目从主持人播讲、嘉宾访谈开始,陆续增加了邀请幼儿在广播中讲故事、在幼儿园组织见面活动和幼儿讲故事比赛等扩大影响、吸引受众收听的元素,原有的访谈板块也时刻关注幼儿成长的热点话题。开播以来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听众口碑。《1039都市调查》和《毛毛狗的故事口袋》的创新成果已经受到广播业界的高度认可,同时获得2012年度北京广播电视台创新栏目奖。《毛毛狗的故事口袋》还获得2012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创优栏目奖、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民生影响力广播栏目10强奖。
三、创新节目大赛的评审制度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分析
任何比赛的评审制度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创新节目大赛的评审制度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如何?应如何改进和完善?
(一)评价标准的纠结——是看重创意亮点还是关注节目日常化的可能性
节目创新大赛的评奖采取评委评审制度。评委审听参赛人员提交的样带,结合他们同时提交的文案,按照综合创意策划水平50分、实际操作30分、资源实力及未来前景20分的比例进行打分,按照得分多少确定每个节目是否获奖。
顾名思义,创新节目大赛的核心评价标准是创新程度与水平。因此,现行评分标准中综合创意策划水平占50分。但在北京电台制播分离的体制下举办的创新节目大赛,一方面要激发节目制作人员的创新热情,同时也承担着为播出平台持续提供具有新意的节目来源的职能。因此,尽管参赛人员提交的是一期节目的样带,但实际上其创意的却是一个栏目的雏形。举办这样一个大赛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创意的展示与启迪,还要满足播出方对日常节目创新的要求。这就必须考虑创意的可操作性,特别是考虑将样带扩展为日常播出节目的可能性。有的样带体现出来的创意非常有吸引力,评委们初听会感到眼前一亮,但听完仔细琢磨,就会很快发现要将之变成日常播出节目难度很大。要么是因为可用的素材资源有限,做成一期或几期节目尚可,要天天播出会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要么是因为虽然有素材,但是筛选、编排、剪辑的工作量太大,做一期样带参加比赛可以,要变成日常节目,投入产出比太低,在播出平台不可能支付与工作量相应的制作费用的前提下,这样的节目也只能停留在制作样带让评委欣赏的阶段。这样的创意在五届创新节目大赛中都不乏相应的例子。
(二)改进和完善之策
笔者以为,若仅就创新价值而论,内容、风格、形式的创新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创新是创意人了解广播节目现状、把握受众需求与社会心理、融合信息时代传播手段、发挥自身特长与资源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高强度的智力活动。制作一期富有创意的常规节目与构想一个新栏目的难度都相当大,有时前者的难度可能更大。但是考虑到创新节目大赛是为制播分离体制下办好广播节目而举办的,这项比赛从一开始就应该考虑创新与日常播出的有机结合,因此,评价参赛节目样带的价值就有必要以其日常化的可能性为重要考察项,并且应该通过在评分标准中占有的权重加以体现。比如可以将“实际操作”提高到40分,将资源实力及未来前景提高到25分,将综合创意策划水平降低到35分。在每个打分项目中再列出若干分项加以细化,例如在“实际操作”这项中,再分列出“选题、素材来源”“工作量合理性”“播出平台”“播出时段”等,这样就可以通过可量化的指标,提醒评委在打分时考虑节目创新价值中的日常化指标,同时引导参赛人员以长远眼光进行创意。
北京电台节目制作中心的创新节目大赛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立足北京电台制播分离的改革背景,以与时俱进的赛事规则,符合需要的作品分类、科学合理的评选规则以及富有吸引力的奖励机制,成为发挥节目制作人员聪明才智、为播出平台提供高质量稳定创新节目来源的优秀平台,成为制播分离体制下节目创新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在未来,这项大赛应朝着引领广播节目创新趋势、诞生更多具有更高含金量和持久生命力的创新节目的方向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
注 释
①引自北京交通广播网http://www.fm1039.com/dcz/
②北京广播网http://topic.rbc.cn/12zt/yxlmpx/lmjs/201204/t20120406_2597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