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理性而专业的灾难报道

2013-04-29 23:18
中国广播 2013年8期
关键词:芦山汶川灾难

报道伦理: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基本得到落实。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中的媒体强化了尊重生命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得到落实。媒体整体上比较克制,至少没有出现聚焦死者的镜头,也减少了对遇难者惨烈状况的呈现。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的采访,注重情绪的抚慰,为抓拍痛苦的镜头而诱导提问的情形较少。

报道规模:过度反应造成盲目报道和信息不对称。中国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积累了灾难报道的经验。这次芦山地震发生时,媒体应对突发灾难的实力比汶川地震时提高许多,对地震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为了挖掘到更多的新闻资源,不输给同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都纷纷派出记者到震区采访,展开新闻竞争,但庞大的采访队伍却造成了采访扎堆,甚至干扰到了救援。为了显示对芦山地震的重视,不少媒体派往一线的记者人数大大超出了实际报道需要,出现过度反应、盲目报道、供过于求的情况。

报道的专业程度:避免失实、煽情、作秀等违背专业主义的行为。两次地震报道中的专业化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新闻失实。芦山地震中也出现了一些失实报道,但传播情况尚不是很糟,这得益于网络时代民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实消息一旦发布到具有自净化功能的社交媒体上,短时间内就会被证伪或澄清。

整体上看,这次芦山地震继承了汶川地震报道中信息及时公开和以人为本报道的传统,但是也存在着过度反应、报道议题偏题、出现失实、煽情和自我营销等做法,而这些折射的正是我国媒体灾难报道中不够专业、理性的现状。

(陈力丹、毛湛文文,摘自2013年第6期《新闻爱好者》)

猜你喜欢
芦山汶川灾难
雷击灾难
云上远眺新汶川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不是“假想敌”
春回芦山
汶川6年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