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言语,语言,话语分类下的文学理论

2013-04-29 00:43文帅楠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言语话语语言

文帅楠

摘 要:艾布拉姆斯将文学理论的研究分为四个层面,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是对传统文学理论的一个总结。自语言学转向以来,由言语,语言,话语开启了文学理论全新的研究视角。话语遵从对主体“话语权”的塑造,语言制定出人们无意识的规则和期待视野,言语则形成其自身在各个分类之中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三者的不同侧重扩展了文学理论研究视角。

关键词 :言语 语言 话语

索绪尔的语言学给我们界定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言语成为可能的语法结构和符号结构。这里除去语法之外,结构和符号都发展成为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流派。这里的语言是抽象的,是一种规律和原则,语言的研究似乎能够一劳永逸,比如掌握了语言中的二元对立(横聚合和纵聚合)就可以对一个文本进行树立,然后解释背后的隐匿主旨。而言语就简单的多,是在语言规则的支配下而诞生的种种可能。由“言语”一维出发,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作了理论上的阐释。俄国形式主义奠定的“陌生化”理论,对文学言语的特点作了最初的确切界定。英美新批评则进一步提出可操作性的“文本细读法”,“含混七种”,“张力”等方法,不仅对文学作品创作还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都让这种独特的“陌生化”更具把握性。

然而,这种最初偏重“言语”一维,并且立意要界定文学理论研究重心的理论阐释并没有让文学理论就此得到广泛的严肃认同。仅仅是“言语”手法的细化分析,往往陷入的是读后感式的文本分析。虽具有可操作性但理论上的建构还不足够。由此,结构主义,叙述学从语言中的语用学展开。这使想要挣脱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方法缺点更加显而易见,试图把文学绝缘于现实之外而仅仅是文本内言语的喧哗由此来保持文学的纯洁性,显然已被“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述中消解掉。而这种意义上的回归并不是单纯的先前传统的文学理论,而是更加注重文学文本宏大的“形式”,由此越来越深入会发现整个“世界”被纳入到“形式”之中。

语言作为一种抽象出来的规则,言语是多样的,混杂的。但仍然存在的问题是这些语言规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于是“话语”一词由于福柯的“话语权”而受到重视,这就把“主体”位置更加突出标立起来。言语总是有发出者的。从交往行为来看,需要有说话者和接收者;从文本阅读来看,需要有作者和阅读者(中间省略的是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甚至在元文本与文本的交往),不论罗兰 巴尔特如何说道“作者之死”,形式上还要有一个信息发出者(形式上)。而话语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和主体联系在一起,话语主体发出的言语多是在解释一个行为,即让一个行为合法化,正当化。这样话语就把主体和解释统一起来。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人们对精神病患者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态度就是由于话语主体的不同解释导致的不同导向。由此,就要质疑话语解释权如何取得,这个又要追根溯源到宗教。其实这种得到认可的对某一行为所做的话语解释就成为“知识”或“意识形态”,因此对话语解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就要有深入的理论分析。

综上,话语涉及主体,对某一行为的解释,这一解释往往依据的是自身的文化背景,即是“语言”,而要将一解释进行传达行諸于文本。反之,这种解释也会成为知识继续巩固主体的“话语权”。

“话语”之后其实更多的转向了社会实践领域,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也是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文化转向。语言学力图捍卫的“文学性”在话语转向中似乎不再适用,比如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等。但是,文学文本的传播和经典的确认还是依靠着“文学性”而得以通行,文化转向似乎纷繁复杂,各个领域都纳入其中,然而“文学性”却是它们共同之处,所以有学者才会捍卫“文学不死”,而这个独特的“文学性”也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支撑。

文学文本的研究在挣脱了单纯语言学的分析之后,;“作者之死”,读者全新登场,但是“期待视野”的先行统一不能实现,并且“期待视野”何以形成;甚至文本没有实现之前作者的创作也成为问题······在文本中,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这些都和“话语”及其产生的理论问题有关。由此文本变得更为复杂,话语的主体也更为扩大,而关键问题是如何明确话语权解释所造成的“偏见”,福柯提出“人之死”,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可以说,是“话语”概念的引入让语言学敞开,从而让文本得到另类的关注。

文本成为各种话语汇聚之地,作者只是也只能把这些话语冲突展现出来,当然他会试图在里面包含自己的话语(通过叙述学可以窥见),也会试图对这些话语做以解释。但是在文本进入接受过程之时,读者并不买账,言语的那种裂缝更使得意想不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产生的知识)得到凸显。并且由于文学文本这一领域并不具有像科学或其他领域那种特有的有效性,使得各种阐释得到可能,与巴特的“作者之死”,相比,不仅仅是语言的延宕而是与背后隐藏着的解释动机有关。由此,世界这一维度又被拉回到文本分析之中,但这个“世界”显然是被历史定义过的“世界”,福柯的“知识谱系学”与其说是考察了知识的建立,不如说是考察了“世界”的某种定义的可能性,这样的有机整体就有了对话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话语权往往会发展成为“话语霸权”,因此维持文本对话的可能性的分析就显重要。

综上,文学理论在言语,语言,话语的层层递进中得到深化和拓展,并且形成循环往复的构成。而此后文学理论也会在话语和主体身份的双向张力之中渗透到更多领域。

参考文献:

[1]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周宪.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文艺研究.2008(11)

猜你喜欢
言语话语语言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