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探索新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探讨其意义,成为当今设计教育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通常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可进行有序和可操作的活动。目前在我们国家现有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程式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体现的教学模式,而另一种则是教师提供材料资源,通过学生做命题练习完成的教学模式。作为基本教学思路,这两种模式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简单的讲与练的教学模式极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人差异,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偏重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技能性、技艺性、实践性、表现性、阶段性、集中性、开放性等特征。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艺术与设计的学科领域中,具有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设计艺术的个性表达和反思;如何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先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无疑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1 传统“教”与“学”的局限
教学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目前我们国家现有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越是注重教学内容形式上的完整性就越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所谓的“集体式”的教学环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大削弱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知如何主动学习。在设计创作中,学生也只能比葫芦画瓢,缺乏自己的个性表现和学习积极性。从低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到高年级的设计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或多或少阻碍了学生在设计创作中的创意表现和独立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设计教育空前发展,艺术设计专业过于火热,许多学校专业起步较晚,从师资结构到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非基于兴趣与热爱,这也更加剧了日后教学的难度,导致了学生对于本专业学习热情不高、不会学习、师生关系淡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2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注重于设计实践,在实践动手中体现设计创意。然而“中国学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导致人文素质差,思维固化,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知识面窄。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持续教育,因而这样的学生即使通过大学四年学习,也很难具有创造性,较难成为真正的设计师。”①这也是中国制造享誉海外,而中国创造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个体的主动性发挥,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主动性,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目的和兴趣。然而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创作的前提恰恰依赖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兴趣与爱好是设计的动力与方向。有了兴趣和爱好为先导,学生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和开拓思维。
2 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2.1 自主学习的内涵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自主学习由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过程组成。而认知建构主义则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没有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所以说自主学习不是简单地让教师对其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是教师唤醒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先学后教,由一对百到一对一,敢于放手,多给机会,多给权利,多给问题……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法就是在传统教学的一些必要基础上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运用的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尊重学生个人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源,运用搜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在各个设计教学环境中体现出实践应用与合作交流的特点,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意义来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
2.2 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思路
2.2.1 转变角色——唤醒自我意识
在自主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就要不断给学生渗透自我的学习引导。这种引导一方面在于教师的角色转变,并做到“会教、好教、乐教”,在教的过程中,教出激情、热情、响应。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和灵活教学,以前由于传统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在给予学生作品建议时,习惯性地“偷懒”,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中,“一般来说,提出技术性建议确实比分析意义更容易,当老师们不太想努力分析意义时,就很容易陷入谈论媒介与原料的习惯中。”②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精神,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更多意义上的指导,由简单的“教”逐渐转变为“引”。在引导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与设计的分析过程,鼓励学生把设计草图钉在墙上,引导完成学生的设计计划。
2.2.2 改善环境——加强实践能力
一个适合的环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传统教学中的大班上课的教学环境并不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上课力不从心、师生关系淡化、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等问题,所以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大力开展以工作室为主导的实践项目教学,通过符合学校教学特色的工作室平台,将学习和实践有力的结合。
这种以工作室为主导的项目教学,秉承了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把艺术与技术很好地结合。这种教学首先就要打破传统的班级上课格局,通过以教师为工作室主要负责人,以小组为单位,在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际项目进行自主选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建立自己的设计创意、实践和最终的设计项目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和学生直接不在是课桌与讲台的距离,而是相互交流和讨论的一对一的关系,在学生整个学习规划中起到引导作用,把设计的过程当作是学习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将“草稿钉在墙上”,这样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和实际应用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去寻求教师的指导,深化设计作品的个性表现。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教依据学而行,而学则根据个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寻求突破。
2.2.3 积极评估——培养个性表达
在整个自主学习模式下,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还是工作室教学环境的改善,一个是前期主观的心理问题,一个是中期客观的环境问题。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对于课程或学生作品进行有效评估,也是培养学生个性表现的方法。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不光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广泛的知识,崇高的审美等,还应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学生在生活和设计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提高的。
其次,评估不仅针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估,更是教师对于整个教学的评估,是整个自我学习教学的收尾工作。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结束时,对于学生的创作过程和结果以及整个教学项目做一个评估,提出积极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总结经验,因材施教,弥补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修正教学计划。
2.3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尤其是艺术设计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有些东西无法依靠课堂和传统的理论教学来实现。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 埃尔金斯认为的那样,“艺术是教不出来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及如何教授,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似乎表明我们不仅仅在教授技法。”③比起简单的教授技法,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更为重要,“学”是“教”的关键。本次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学课堂环境的改善以及积极评诂的修正,这个层层循环的教学模式(图1),培养学生“会学、好学、乐学”的能力,弥补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3 结语
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学校来说,以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一大特点。现阶段通过教师与学生自我角色的定位,改善传统的教学环境,实施以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工作室项目教学,并结合自我评估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意识,这是一个逐步循环渐进的过程,依赖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艺术设计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注释
① 李万军.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5).
②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60.
③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03.
参考文献
[1] 单琳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6).
[2] 薛银燕.高职学院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基本问题[J].科教文汇,2009(2).
[3] 范小春,林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包装世界,2009(2).
[4] 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