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丽
摘 要:流行音乐的大行其道,对学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冲击很大,但从长远来看,对许多中职学生而言,音乐欣赏教育有助于丰富音乐体验,并有效提高想象力和对音乐欣赏的敏感性,进而形成较高的审美价值标准。
关键词:中职学校 音乐欣赏 教学策略 审美能力
叔本华曾说:“音乐是这样一种伟大而又非常优美的艺术,它有力地影响了人的内在本性,就像一种宇宙寓言那样完整而深刻地被人的内心所理解,它的独特甚至超越了感知世界本身。”的确如此,音乐教育在陶冶人格情操、提升艺术修养、涵养人文情怀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在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中,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经延伸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并且几乎覆盖每个年级;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可能音乐老师自己都认为所执教的学科是副科。这种现象在笔者任教的这所学校得到充分验证,通过近五年对一年级学生入学摸底调查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学生在初中阶段都不识简谱,更不要说欣赏歌剧等高雅音乐作品了。很多初中学校的音乐课几乎成了摆设,要么是学唱几首流行歌曲,要么是上自习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学校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中等师范学校编写的《音乐(实验本)》教材,该教材比较系统而又简要地普及了有关音乐学习的相关知识,比较适合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使用。
另外,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笔者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创设教学内容。比如,在低年级阶段,选择一些流传度较广、耳熟能详的作品,像我国民族音乐《百鸟朝凤》《高山流水》《十面埋伏》《金蛇狂舞》《春节序曲》之类的经典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结构简单,旋律优美,主题鲜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觉得熟悉又陌生,很容易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契机。
二、灵活整合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说来,中职学生的音乐基础都比较薄弱。但事实上,每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的诞生背后都会有一定的创作背景。教师在教学时若能适当地穿插介绍一些作品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更能激发他们欣赏学习的兴趣。所以,笔者在教学时十分注意整合课外资源,不断发掘作品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比如,在欣赏名曲《十面埋伏》时,笔者就把该作品中所涉及的楚汉相争的历史,特别是垓下之围这一精彩的历史节点做了必要的介绍,学生在聆听跌宕旋律的同时,脑海里能同步浮现楚汉之争的历史画面,进而随着音乐作品旋律的流动切实体会文学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与包容。再比如,笔者发现中职语文教材中选录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笔者在带领学生欣赏这首名曲时,就进行了一番课程资源的整合。首先带领学生简要领略《春江花月夜》的文字之美,然后展示无配乐版的Flash动画,再呈现有配乐版的Flash动画,三相对比,就能较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对空灵清雅意境的营造与呈现的作用。学生在心中绘出唯美画面的同时,也对作品中所描述的景象和作者对人生的探索有了深刻了解。这种音乐、历史、文学、现代信息手段等多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无疑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有裨益。
三、欣赏结合实践,综合提升审美能力
在经过一段必要的基础积累之后,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已不再满足于被动的聆听,而是对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期待能亲手演绎这些名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捕捉到学情变化,便加以适时的引导。首先告诉他们,这种“兴趣”“冲动”是学好音乐的基础,但是任何一门技能和技艺的掌握都不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想学,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不怕辛苦,不能轻易放弃。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及时和学校负责教务的领导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成立古筝、二胡、钢琴等兴趣小组,并联合音乐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来辅导这些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单凭兴趣小组有限的活动时间,对这些乐器的掌握程度充其量只能算是入门,但就是这种入门让原来那些厌学、贪玩、钟情于“口水歌”的学生慢慢地静下心来接触、欣赏、领悟这些优秀作品,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在过去几年的音乐欣赏教学时,笔者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仅实现了学生们追求真、善、美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又多了一重人文的熏陶与滋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