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过房 廖秋玲
摘 要:最近,我执教了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有人说,这节课读得很到位;也有人说,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写法指导做得很实;还有人说,这节课主线十分清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文史;激趣;品读;研读
一、“读”领风骚,让“书”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想,不管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将走向何方,“读”是永远都不可能动摇的东西,课堂因为有了读,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才有了跳跃着的生命。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真读、真思、真议是小学语文教学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这堂课中,我的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宏观上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一共安排了五大板块:第一板块,激趣,导入课题,质疑课题;第二板块,初读,读通句子,整体感知;第三板块,品读,感受病重,猜测心愿;第四板块,比读,领会写法,感受精妙;第五板块,研读,揭示悬念,感受吝啬;第六板块,拓读,以一带一,引向课外。每个板块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读”。
2.教学重点内容上
在第三板块“品读,感受病重,猜测心愿”这一重要环节,我安排了多个层次的读。一开始,我让学生自读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人猜测严监生的句子,找出严监生的动作并揣摩他的心情。在学生一番充分的自读自悟之后,我又让学生在同桌间合作读(带上动作)。有了这两次扎實的读,接下来就进入到了个别展示读。我先推荐朗读高手读,然后告诉学生“高手既是学习的榜样,也是超越的对象”来鼓励学生挑战读,接着过渡到师生合作读来掀起读的高潮。
二、关注写法,让“写”成为孩子的习惯
阅读教学要重视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训练,不但要让学生“自能读书”,而且要让学生达到“自想习作”的境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想起习作,在习作时应当让学生想起曾经的阅读,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基于以上考虑,我把整个教学设计立足于“读文识人物,得意、得言更得法、得能”。
三、顺学而导,让“问”充盈孩子的大脑
新课标中几次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在两处渗透了这个理念。
1.质疑课题时
在导出课题,正音、写字之后,我引导学生:“一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产生的问题如果有意义,我就用“有价值、值得关注、很独特”等来评价;如果学生产生的问题没多大意义,我便用“虽然这个问题意义不是很大,但你思考的过程比什么都更重要”来评价。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之后,我在后面的教学中努力予以一定的呼应。
2.再读课文时
当学生充分感受到严监生病得“奄奄一息、命悬一线”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读到这,你最想知道什么?”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想:“他伸着的“两个指头”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就顺势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个问题,找到写人们猜测的句子读一读,画出写严监生的动作并揣摩他的心情。
以上两点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中老师过于强势的做法,既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理念,又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让课堂在扎实中不乏灵动。
四、紧扣“两指”,让“线”贯穿孩子的思维
“有序”是世间万事万物最美之前提。课前谈话,我扣住“V”字形手势闲聊闲侃;课堂上,我以两个指头设置悬念,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下课时,我以“V”字形手势共祝师生成功、胜利的合作。两个指头,贯串始终,让整个课堂主线清晰,浑然天成。
除上述几点之外,我在环节的过渡衔接、学法的指导、对学生的评价、力求语文味、处理预设与生成等方面也是比较关注的。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因受压力、场地、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有的生成、效果未能很好地呈现出来。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努力、漫漫求索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黄建英.论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大众科技,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