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辉亮
摘 要:作为二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塞林格写出了流芳百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通过不谙世故的主人公霍尔顿心理的微妙变化,真实再现了战后一代青年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匮乏,同时慰藉了全世界内心彷徨的年轻心灵,其深刻的社会主题对众多的读者们起到了启迪作用。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悬崖 霍尔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曾在青少年中风靡一时。直至今日,它仍在世界文坛的殿堂上占有一席之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崇尚自由的年轻人。
一
在西方,有位作家,他的作品以强有力的语言描绘了青少年面对堕落的成人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义愤填膺和愤世嫉俗,对混沌的现实世界进行了呐喊,此人正是塞林格。塞林格(Salinger)1919年生于纽约,是犹太裔的美国作家。15岁时塞林格到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军事学校学习,这所学校也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潘西中学的原型。
塞林格将故事的时空范围设定在一位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从离开潘西中学来到纽约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里,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中普遍出现的彷徨无措的内心世界。主人公霍尔顿出身于家境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桀骜不驯、我行我素,游荡在各个角落,他对学校里的一切深痛恶绝。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强迫开除的霍尔顿,由于害怕父母的指责而选择浪迹于纽约街头。霍尔顿堕落到抽烟、喝酒、玩牌,谈论女人,到旅馆拉来妓女,厮混于纽约虚幻的霓虹灯下。霍尔顿对潘西中学失望至极,认为其校训“把男孩培养成出类拔萃、善于思考的年轻人”是纯属蒙人的。青少年时期对于学生成长是极为关键的,这一过渡阶段霍尔顿校园生活的不如意为其之后的叛逆堕落埋下了破坏性的种子。走出学校的霍尔顿言辞变得粗俗,整日碌碌无为。
二
谈到小说主人公产生孤寂彷徨的精神世界的原因,必须提到那时的年代背景。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段时间。美国向来标榜自己是全世界最富裕民主的国家,整个50年代的美国是经济繁荣昌盛的年代,然而经历了战火的创伤和蹂躏之后,现实的残酷还是让美国人感到个人的权利及自由遭到了无情的践踏和威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批美国“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这一文学术语指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群年轻作家们所形成的文学流派。属于这一流派作家的典型特征就是粗犷豪放、放荡不羁,厌恶学业和工作,以浪迹天涯为乐,以此向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发起挑战。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经常脏话连篇,玩世不恭,正是 “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一方面,战后的美国其阴影还有残留,“冷战”的恐慌气息又接踵而至,美国在国际社会上与苏联进行对抗,同时又在国内实行反共产主义的麦肯锡主义。政府当局所奉行的麦肯锡主义主张遏制进步力量,挫败了具有光辉思想的有志之士的抱负,使这些人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这种政治局势使人们产生了对人类文明的沮丧感。另一方面,塞林格称得上“垮掉的一代”的宣扬者,然而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价值观。塞林格通过霍尔顿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虚伪和迂腐的主流价值观的抗争,阐述了自己的社会愿景。
三
小说最广为传颂的段落:“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这段话是当霍尔顿悄悄回到家后,对纯洁而又天真的妹妹诉说的理想。作为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憧憬是值得称赞的。这里的“悬崖”实际上指代儿童与成人间的一道分水岭。事实上,我们可以把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分成两种:一种是由不思进取的潘西中学的他的伙伴和妓女等形成的丑陋世界;另一种则是由他的弟弟、妹妹及修女等人代表的美好世界。而霍尔顿一心向上,憧憬美好的世界,当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们不小心跨过分界线时,他会及时站出来抓住孩子们并防止他们跌进深渊。悬崖一侧的麦田里,盛开着象征儿童世界的纯洁的鲜花;另一侧的麦田里必然会有被不良空气污染的成人世界。霍尔顿虽有心改善世界,却无奈孤寂无助,现实的残酷让他无力反抗,只能屈从于卑劣的现状。在纽约这座“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德沦丧的城市里,霍尔顿想充当拯救人类的角色,却又无力回天、势单力薄,只留下一声叹息。
《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的社会内涵、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恰当的象征手法以及独特的风格为全世界的读者们津津乐道。这部小说的前言上醒目地写着“献给我的母亲”。尽管在学校和社会遭受的挫败感让霍尔顿心生沮丧,也使他无颜面再寻求家庭的帮助,然而人间最伟大的母爱还是给予了小说主人公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每给你关上一扇窗的时候,就一定会给你再开一扇门。在空虚贫乏的成人世界里,霍尔顿流离失所成了社会的弃儿。他原本渴望诚实和纯真,但是碰到的全是装腔作势的现状。他希望远离尘嚣,过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塞林格曾坦言道:“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霍尔顿形同站在悬崖边缘,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无奈于行将一盘散沙的世界。因此,霍尔顿想到了相对来说充满美好回忆的童年,他说他只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日夜守望着那一片仅剩的净土。
实际上,霍尔顿代表的是一类身处堕落腐败的社会中的青少年,他们不甘于时代附加于自己的命运而奋力摆脱世俗的枷锁。霍尔顿的成长经历对当今处于彷徨中的年轻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代年轻人在面临事业、爱情等抉择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与自己的世界观背道而驰的地方,这种艰苦的磨练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塞林格 著/孙仲旭,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2007.
[2]美国文学简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