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傲慢与偏见》创作年代的英国历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阶层变化,就这部文学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试做讨论。笔者另就当前国内公众的阅读、鉴赏此书的视角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文化背景
《傲慢与偏见》成书至今,已有两百年,此书至今仍在世界文学领域有一定影响,笔者梳理这部文学名著产生的文化背影、辨析现实中鉴赏此书的文化意义。
学界对《傲慢与偏见》的讨论很多。如从非语言交际视角对映射英国文化的分析[1]或从女性角度对此书的解读[2]。还有对《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图式的过度做了探析[3]。至于从不同汉译本的风格特征做比较的、亦不乏其例[4]。一部经典著作,很难用一个简单命题,一个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完整表述。对立体的作品自然应当立体地阐释。笔者基于上述思考,从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当前鉴赏的意义做讨论。
1.《傲慢与偏见》的社会文化背景
1.1创作的“大环境”
《傲慢与偏见》成书的年代,是英国综合国力急剧上升的初期。1588年将西班牙“无敌舰队”杀得几近全军覆没。这是英国夺取海上霸权的起点。其后相继和当时欧洲的强国发生战争,大都以英国取胜而告终。最关键的 “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在海上真正的占了上风,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主要靠贸易和掠夺、占有海外殖民地而兴盛。
英国社会变革的另一个特征是“渐进式”。不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斗争。而且还正如托克维尔(ALexie detocqueville)所言“……使得英国有别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不仅是议会政体、言论自由以及陪审团制度,还有一些更为显著、更有深远影响的内容。在欧洲,只有英国完全废除了种奴制度,而不只做些改变。贵族和平民共同经营一个行业。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可以通婚。各门贵族家的女儿可以加入新型‘豪门,而且心甘情愿。”王星先生基于上述论述进一步分析指出“……当时英国调整社会结构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降低绅士阶段门槛,使更多人成为其成员”。[5]
这里就“绅士”略加辨析。按当代英国学者基默尔(Tkomes Keymer)在《阶层》(Rank)一书中的英国上层社会结构的分析,为列贵族名录(Peerage)的大约为300家。位居其下的士绅(Gentry)阶层大致包括以下类型:540名准男爵(Bevonet)、350名骑士(Knight)、6000多名有产业的乡绅(Squire)。再加上2万名各绅士(Gentlemen)。上述社会群体占英国当时人口总数1.4%,他(她)们约占有当时15.7%的英国财富。上述比例说明社会财富集中地状况还不算太严重。这里还需要说明,“绅士”(Gentleman)本来是有资格佩戴刀剑的人,是贵族和士绅阶层男性的通称。贵族都是绅士,而绅士却未必是贵族。
叙述英国上层社会的构成,意在说明“绅士”阶层扩大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这种态势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可能通向上流社会,但又不太艰难的途径。这种途径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傲慢与偏见》反映了英国当时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一个现象,即一般公众通过各种途径跻身于绅士阶层,一部分未曾“阔气”的阶层或其成员,在追求社会地位攀升中已经“阔气”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纠结、磨合乃至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婚姻或者说“爱情”展现的。
1.2 作者的生活及与本书的创作
作者简·奥斯汀出生在一个不太宽裕的家庭。其父乔治·奥斯汀(1731~1805)是一个乡村牧师,从他一位远亲那里继承了200英亩农田和大致为210英镑的年金。加上乔治本人每年约600英镑的收入。一家人可以维持衣食无忧较为舒适的生活。但1805年乔治去世后,这个家庭的收入减少一半以上。像一般中产阶级的仕女一样。简.奥斯汀自幼受到较浓的文化熏陶。她全家都爱好戏剧,这些文化活动对奥斯汀日后的文笔功底和讽刺技巧大有助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绅士”阶层的舒适悠闲生活又有其乏味的一面。文学爱好者观察力远较一般人敏锐。这种观察力使他们比一般人更深刻地体悟到生活的无聊。更何况夹杂着许多人一心要向上爬的手段、伎俩。很多生活领域中显露出人们的做作、猥琐。但洞悉生活的弊端未必能改变生活,这成了一种无奈。敏锐的世相观察产生了对现实的批判;必须与现实共存的无奈有可能造成愤懑。表述批判、书法愤懑的方式之一,就借助灵感、付诸笔墨。这就是《傲慢与偏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作者以爱情、婚姻为题材,以嘲讽、揶揄的笔调对现实的批判性描述。
2.《傲慢与偏见》仍在文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既是由于作者的才华出众、写作技巧高超,使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的情节曲折跌宕,从而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作品准确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初期的社会景象,对当时的风气习俗、饮食起居乃至书信往来、文化交际[7][8]都做了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当时的英国历史境况,才使得作品历久弥新。
文学作品的流传、影响首先是通过不同时期的读者群体的阅读、体悟实现的。由于所处的时代,读者的层次、文化素养的差异,读者阅读体验差别很大。影响最大的是时代因素。据近年国内一次调查反映,国内有相当比例的调查对象对“四大名著”的印象是“读不下去”。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时代差别造成的阅读障碍。为使优秀作品恒久流传,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有选择地对中外名著评析,向公众传道有助于他们理解接受文化遗产的信息。笔者就《傲慢与偏见》的鉴赏谈一些看法。
2.1 跨越差异的理解与吸纳
18~19世纪的英伦三岛与步入21世纪中国大陆。地理距离超逾万里,时间跨越200年。两者生活环境、社会价值观念、文化氛围、风俗习惯都有很大差别。这种时代、地域的差别是我们欣赏《傲慢与偏见》心理障碍的根源。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出于读者的个人爱好,真正产生心理感应是出于读者的个人爱好,真正产生心理感应是一种心理共鸣。而心理共鸣,则必然要经过形象思维获得真切感悟才会实现的。共鸣的最高境界、最典型状态可以王蒙先生评析《红楼梦》的体验为例。“……得其悲、得其乐、得其俗、得其雅、得其虚空……得其高洁……人情练达、情意千般”从而情愿将“……对于《红楼梦》的真切发难给亿万读者作证,与天才的杰作的作者再拥抱一回,哭喊一会……”[8]可见只有跨越时空间隔,才有可能产生共鸣。怎样跨越呢,笔者提出构建两座桥。
第一、构建代际之桥
人类生活中,纵然因历史阶段、地理环境和群体价值观等差别,但毕竟存在许多基本的可通约的观念和相近似的生活行为。婚恋爱情就是这方面的最能体现观念承袭和价值取向存在可类比之处的领域。有人曾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做过对比分析[9]此文表述的见解虽并非不刊之论。类似这种对比辨析,对促进今天公众中对国外古典文学作品的认知是有益的。
《傲慢与偏见》是以婚姻爱情为题材反映19世纪初叶英国社会境况的。从书中描述的某些细节看(如当时“绅士”、“淑女”的吐属,家庭舞会的氛围),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别。另外如书中人物班特纳夫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对话,充满了讥讽和幽默。但让今天的某些青年读来,或许百思不得其解,要么就是觉得索然无味。本来是书中精彩的片段,都只能作为数学科研中的示例[10]。然而若能透过某些情节辨析这部著作描述事件的本质,就会发现有相当比例的人是以婚姻为跳板,试图改善个人境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在许多当代出版物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11]如果我们洞悉书中某些情节中揭示的负面现象的本质,在鉴赏作品的同时构建批判性思维。
第二、构建理想之桥
鉴赏文学作品产生心理共鸣,这是在阅读作品后,产生了愉悦、欣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鉴赏一部作品,包括辨析写作技巧,欣赏故事情节,乃至于吸收其文学描述方式,或是明了某个道理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然而上述这些收获都不是阅读休闲的最高境界。刘瑜女士曾经论述过“一个道理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创造多少美学上的新鲜感悟、智力上的游戏感,而在于它能多大程度上回应现实中的真问题。[12]”如果我们能逆向推理,明白道理未必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即使是在阅读中感悟到一些道理,也是“不识不知登道岸,无声无臭会心神。”实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国外古典文学著作,起码对一部分读者而言,是存在上述可能的。以《傲慢与偏见》为例,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这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存在和繁衍的重要保障之一,因而是一个永恒话题。此书中几对青年男女的婚姻,夏绿蒂与柯林斯的婚姻固然是“势利婚姻”;而莉迪亚和韦克汉的婚姻中都充满了“闹剧”成分。即使是简和彬格莱的结合,看起来是“情投意合”,但男方有年四千英镑的收入(在当时,这是丰厚的收入,按可比物价折实,约合今天年收入40~50万元)。全面分析后可以看出,在“美满”的婚姻背后,经济条件是很重要的因素。在看200年后的今天,“没车没房谁嫁你”的流行语与200年前无本质差异,书中描述的伊丽莎白与达西那样,建立在经历误解、最终彼此消弭了“傲慢”,化解了偏见终成眷属的婚姻、毕竟占少数。当今社会,阶层分化趋于彰显,阶层固化已现端倪。在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不同阶层的公众在交往、竞争、攀升、融合乃至跨越阶层的婚姻,人们如何抑制“傲慢”,消解“偏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仅此一端,足以说明在阅读休闲的同时,或许多少有些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战丽莉.从非语言交际视角试析《傲慢与偏见》映射出的英国社会文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180~182
[2]胡卜雯.基于女性角度的《傲慢与偏见》再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9):21~22
[3] 曾艳.《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图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3~136,173
[4] 张静.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的三个汉译本[J]. 2012(6):9~10
[5] 王星.成为简的奥斯丁[J].三联生活周刊,2013(21):45~56
[6] 杜凤.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J].
[7] 同1
[8] 王蒙.王蒙的红楼梦:讲说本[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286~287
[9] 刘婷婷》.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为例
[10] 荣丽楠,王健.以言语行为理论的反讽原则探析《傲慢与偏见》——以班特纳夫妇对话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130~131
[11] 田涌.延安往事[A].见:萨苏编著.史客.两情[C].背景:金城出版社,2012:31~52
[12] 刘瑜.观念的水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9
作者简介:武玉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