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4-29 00:44王明华王建华李英梅
计算机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保障措施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王明华 王建华 李英梅

摘要:分析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匮乏问题,总结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方法,提出创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关键词: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能力培养;保障措施

近几年来,软件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到2020年,预测全世界软件产业将达到15000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从2001年掀起热潮,至今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程,软件产业额由750亿上升到1600亿,巨大的软件市场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来支撑。由于软件行业发展速度之快,人才供给跟不上产业的发展,显现出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到2013年,我国软件人才缺口将达到120万。为此,10多年来,国内相应的高等院校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积极调整与改革,部分高校相继成立了不同级别的软件学院,为软件行业培养专门人才。

1、科学创建“3+1”人才培养模式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是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学院面向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符合企业人才标准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软件学院是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输送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通过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训练,培养具有软件研发和工程管理能力,掌握并熟练运用国际上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现代软件工程规范与管理方法,可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分析、架构、项目管理和具体开发的创新应用型软件人才。

1.2 校企合作制定“3+1”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与企业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成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落实方案为:“3”即前3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其中,前2年开设专业与公共必修的理论课程,为后期的技术应用奠定基础;第3年学习企业技术课程,跟踪企业技术变化,动态调整课程,将企业的流行技术恰当植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校内专业实训。“1”即第4年,通过企业招聘将学生派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完成课程置换、学分转换、毕业设计等活动。

2、构建通识教育、专业理论与企业技术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软件学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试点,其课程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体系是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企业技术课程相融合。

2.1 课程体系的构成

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3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与公共必修课是核心。此外,增加的选修课程有2大模块,一是企业技术课程,即桥梁课程;二是通识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加强学生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与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了课程学时数,优化了教学内容,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与应用性,充分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学习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方方面面获得提高。

2.2 重视专业基础数学课程教学

软件编程等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数学知识关系密切,其中,数学推理与应用所需要的逻辑能力是相同的。高等数学、概率、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是学生后期学历提高、层次上升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加强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必须重视加强学生基础数学课程的教学。

2.3 加强公共外语课程教学

服务外包企业项目的承接主要以欧美、日本企业为主,软件人员需要有阅读外语及外语交流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强的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在第5学期开设了科技外语,包括英语、日语和法语等语种。因此,重视学生外语课程教学,锻炼学生外语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软件人才的关键。

3、加强专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环节是关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采取多形式、多学时、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活动以“课程实验——校内实训——企业实习——顶岗实习”为主线,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3.1 加强实验课程教学管理

一是加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二是教师要跟踪检查学生的实验课内容完成情况,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督促检查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三是对实验课进行考核,成绩评定要将实验课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人;四是开放实验室,有效利用实验室设备资源,使学生有时间上机练习,提高动手能力;五是更新陈旧的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课程质量。

3.2 加强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

软件学院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办学理念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与企业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IT人才。学院在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项目经理到学校指导学生专业实训。通过实习实训,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软件开发环境,学生接触到真实的项目案例以及企业的新技术,提高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3.3 引进企业招聘,落实顶岗实习

“3+1”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四学年全程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因此,在大三下半年学校就要积极引进企业,落实顶岗实习。企业招聘流程包括校园宣讲、学生报名、笔试、面试、企业录取、签约等环节。针对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制定了“实习实践管理办法”,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规定了相关要求,如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项目实践过程、学分置换、课程置换、毕业设计的一些规定等。如果学生对实习公司不满意,可以更换实习单位。

4、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卓越计划”提出对学生“全面培养提高,突出个性发展”。软件学院贯彻教育部的方针,将全面培养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企业用人需求,将学生项目开发方向与就业求职相结合,既让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又能使其有更好的后期发展。

4.1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结合学生个性,同时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与引导。学生入学后,通过班会或讲座,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的形势与发展前景,了解IT领域一些新的动态以及领先技术,使学生热爱软件专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制订基本的职业规划,进而按照规划学习,避免临近毕业择业时仍处于盲目状态;针对大四学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方向,作顶岗实习意向调查,学生按照意愿填表,学院再根据学生意愿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合作,请企业来校招聘顶岗实习生。

4.2 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企业需要员工具有非常好的表达能力。软件学院开展各种语言类的比赛及开设语言沟通交际类课程,以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企业的项目是庞大的,完成任务需要诸多人的合作,这就需要员工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配合,学会协作,学会沟通。在作项目训练时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分工协作,在合作中看到不足与问题,加强学习,积累经验,提高合作能力。

4.3 参加软件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软件设计大赛是提高学生软件设计能力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软件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参赛获奖情况也是公司招聘参考的条件之一。如,阿里巴巴举办的全球ACM大赛,激励学生踊跃参与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保障机制

5.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机制就是要有一批“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将理论功底深厚的研究型专业教师送到企业进行长期或短期实训,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在企业中锻炼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双师型”教师具有理论能力强、应用技术过得硬的双重能力,这部分教师主讲企业技术课程,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与优化,一是配备理论研究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前两年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二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骨干、项目经理、高级管理人才来学校讲课;三是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学院送出3~5名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5.2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游击式”的问题。企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形势好,人才需求量就大,就会到学校招聘人才,存在着随机性、盲目性与短期性,缺少长期深入的合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就要面向市场,与企业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

5.3 按企业需求,分层次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联合解决人才培养层次不分明问题。目前,整个软件行业高端人才与低端人才缺少,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因此,学校与企业要长期合作,按企业需求定制培养,即分层次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别是软件产业急需人才,如初级人才与有潜质的高端人才。目前,软件学院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企业的初级应用型人才,对于学校优秀的拔尖学生,可在大二、大三让其提前进入企业参加项目开发,为企业发现、培养、存储后备高端人才。

6、结语

经过4年的改革与实践,验证了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向是正确的。软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与企业无缝对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求标准。今后,软件学院将巩固成果,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改革,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莉,李纯莲,面向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XOll(10):199。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1]1号。

[3]王建华,王明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2(14):38。

(编辑:郭田珍)

猜你喜欢
保障措施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恩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