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
【摘 要】奖励、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它们都只是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手段,因时而定,因人而定,因效果而定,最终都要走向将学生教育好这一共同目标。相信只要掌握好尺度,运用好方法一定最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奖励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奖 惩 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02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将一届新生带到毕业的三年时间里,会无数次的面对奖励和惩罚这对问题。“奖”是肯定、鼓励,“惩”是否定、警戒。可是,经历了无数次奖惩后,会有班主任发现这样一个不得其解的现象:并不是每一次奖励都能激发学生继续进步的兴趣和勇气,并不是每一次惩罚都能改掉学生身上的歪风邪气,并不是每一种奖励都能带动其他同学模仿学习,并不是每一种惩罚都能制止一种不良风气。
如何奖,怎么罚,这似乎成为了困扰许多班主任的棘手难题。下面,笔者结合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就“奖”、“惩”问题谈一谈自身的浅薄体会。
一、明确概念
学校教育中,“奖”、“惩”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奖”是为了鼓励或表扬而发放荣誉或财物。“惩”是对犯错误或违反某项组织规定的人给予的批评、惩罚、处罚。根据概念学生可以被奖励或被处罚的的情况就非常多。是否懂礼貌、是否讲卫生、是否拾金不昧、是否乐于助人、是否诚实守信、是否宽容大度……
可班主任往往狭隘片面地只将奖惩范围限定在成绩这一点上。对于学生,以成绩好坏作为奖惩的依据并非不可,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依据。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以成绩论英雄,只靠分数判高下,就是对绝大多数学生实施的冷暴力,不仅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还会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引发学生心理问题。
班主任应有更高的立足点,善于寻找、发觉学生的闪光点,在对肯定、奖励优秀者的同时给予其他同学鼓励,进而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奖、惩要有针对性
如前所言,学习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奖”、“惩”的依据,可这并不是要求班主任每天都只是做奖励和惩罚两件事。滥奖滥罚会导致学生失去标准,甚至无所适从,这反倒不如不奖不罚。
所谓针对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班级整体而言,为营造良好班风,促进学生学习,可奖励各科取得进步的学生,给其信心与鼓励,可惩罚不做作业或作业不认真的学生。二是从学生个体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做到了解学生,要发挥奖惩的最大功效也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模式化的管理方式有时不仅取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奖”、“惩”方式要合理、科学、新颖
“奖”并不就意味着奖钱、奖钢笔、奖笔记本。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东西会让人心生麻木之感,甚至产生反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难以的到更好的激发。
学校一年一度的学生运动会结束后,本班虽然成绩不佳,但是全体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精神可嘉。于是,我召集班委,商议运动会后的相关表彰事宜。最终决定,凡是参与者都有奖励,名单确定之后,各班委分路秘密打听获奖者的个人喜好,在发奖那天诸如围巾、热水袋、笔袋、棉拖鞋、字帖等各式各样的奖品引发了不同学生相同的感动与惊喜。而这些是发钱办不到的。
“惩”也必须要告别罚款,罚跑、罚抄等传统惩罚方式。这些过去的“绝招”、“高招”、“妙招”既违反我国的教育精神,又无实际收效,仅会增加学生对班主任的敌对情绪,可谓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一个班上几十个学生,不可能没人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次巧妙的惩罚就可以让错误变得有作用,有意义,开出正确之花。
班会课上,政教处老师正在通过内线广播对同学们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的主题教育,两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却一直交头接耳,我目视两次仍未停止,本想严厉批评一番,转念一想,何不换一种方式。当即宣布当广播结束后请两名同学上台就尊老、爱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语音刚落,两名同学就紧张起来,一个连忙拿出纸笔边听边记,另一个则嘟起小嘴暗自生气。
广播宣讲结束后,我先谈了自己的体会,随后兑现刚才的处罚决定。我先点嘟嘴同学的名,她慢吞吞地站起来,沉默不语(估计是之前忙着生气,没有好好思考,自然无话可说),我并没有责骂她,让她坐下并点另外一名同学回答。她站了起来,虽然有些紧张,但仍就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甚至联系到了时下同学们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发言结束后,我带头为她鼓了掌。
下课后,我立刻把两名同学叫到办公室,就刚才的不同表现进一步展开教育。我告诉她们,上课闲聊,犯了错误倍老师点名批评,是两人遭受了同样的“逆境”,可两人在面对着同样的逆境时不同态度又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一个积极面对,勇于改正,最终赢得了掌声。暗自伤心,难过后悔,甚至生气抱怨是于事无补,无法改变结果的。从此,两人上课纪律大为改善,听课效果显著提高。
某些奖励时不妨学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高调煽情一些,某些奖励时又要避开其他同学,轻言细语,低调温和些。
四、后记
惩罚学生不是班主任个人负面情绪的宣泄,切不可在生气冲动时草率行事,若怒气难消,可先把事情暂放一边,冷静之后再做定夺。
奖励、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它们都只是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手段,因时而定,因人而定,因效果而定,最终都要走向将学生教育好这一共同目标。相信只要掌握好尺度,运用好方法一定最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奖励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