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欣
【摘 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通过加强临床护理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方法 方法:选择确诊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干预;非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SAS评分、SDS评分、临床疗效和治疗3个月后FBG、2hPG、HbA1c、治疗依从性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FBG、2hPG、HbA1c和治疗依从性比较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有效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期间,于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96例,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7.0mmol/L(126mg/dl)和/或餐后2h血糖(2hPG)≥11.1mmol/L (200mg/dl)。以上患者均为初次住院治疗,就诊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8%,无胰腺炎或胰腺切除病史;无心肺肾等器官损害或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均意识清楚,沟通顺利。将以上患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干预组4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干预,其中男29人,女19人,年龄48-65岁,平均年龄54.2±5.3岁,平均病程6.2±2.6年;非干预组48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男31人,女17人,年龄52-67岁,平均年龄56.8±6.3岁,平均病程6.5±2.8年。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疾病严重程度、患者一般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常规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结合各自病情,给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若伴随并发症出现,给予对症治疗;加强各项专科护理,并反复强调糖尿病饮食及适度运动的重要性。
1.3 心理护理干预 干预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行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①由于患者承受疾病与治疗费用等方面的压力,容易对自身处境及外界事物产生消极的情绪,积极帮助他们认识、了解糖尿病的发展及转归,使其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与治疗,努力消减患者对疾病的抗拒心理、药物依赖心理、无所谓心理以及治疗急躁心理;②通过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并努力挖掘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通过此种方式,为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提供条件;③充分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一方面对患者的积极言行给予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通过暗示使患者之间互相学习对方身上的积极品质,如通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其他患者;④对患者的家属加强心理干预,增强他们对糖尿病的认知,鼓励家属利用亲情和关爱唤起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使患者感受到生活的愉悦。
1.4 观察内容及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1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8]:以空腹血糖(FBG)下降为参照,①优:下降≥3.3mmol/L;②良:下降2.2-3.2mmol/L;③一般 :下降1.1-2.1mmol/L者为;④差:下降<1.1mmol/L。将优+良病例合计为优良病例;治疗3个月后,随访以上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了解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患者能够按时按量进行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且行糖尿病饮食及适度运动,视为治疗依从性佳。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所得数据采用 ±S表示,使用spss15.0软件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和SDS评分,治疗后评分行t检验。治疗后SAS评分比较,t=1.73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SDS评分比较,t=1.75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缓解患者焦虑与抑郁方面好于非干预组。见表1。
2.2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按照上述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并行χ2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优良病例方面比较,χ2=0.052,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住院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各项情况比较 治疗3个月后,随访以上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统计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并行t检验和χ2检验。治疗3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佳的病例比较,χ2=9.140,P<0.01,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分别为t=1.737,t=1.702,t=1.769,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出院后干预组治疗依从性好于非干预组,且血糖控制情况比非干预组满意。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有重要影响。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有关,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饮食控制、运动调节、频繁测血糖或注射胰岛素, 如控制不好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感染、失明、脑梗死、截肢等,所以糖尿病本身也是一种应激,患者更容易发生情绪障碍。加之他们不善于从家庭中得到支持,更增加其应对应激的困难,伴有焦虑抑郁心理的糖尿病患者在未来2-10年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无负性心理的糖尿病患者高20%。因此,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心情开朗,减少负性情绪,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靳素梅等临床观察表明进行心理干预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低于未干预患者。作者通过临床心理干预后对比发现,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经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SAS评分和SDS评分方面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能显著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负性心理,使其更加配合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同时作者通过临床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住院治疗时患者自身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医务人员对治疗的反复强调以及患者家属的督促密切相关;但通过治疗3个月后的随访发现,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治疗依从性佳的病例比较,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出院后两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与疾病控制方面是有差别的,干预组的效果显著好于非干预组的效果。因此,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时,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应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心理,并显著提高出院后患者对2型糖尿病的控制,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有效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莉,薛云珍,侯玉英,等.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942-944.
[2] 蒋晓宇,刘建华.优泌林70/30和优泌乐25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对比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29(6):44-45.
[3] 杨水仙,叶子,汪丽春.社区干预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B):7-9.
[4] 赵宝龙,徐桂芳,程雯,等.2型糖尿病心理社会生物因素相关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16(4):214-215.
[5] 靳素梅,陈晓兰,穆俊林,等.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5(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