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高梅兴
[摘 要] 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中,党和国家主张发展现代农业,因此,科技创新成为了关键支撑的力量。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总结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措施和建议,这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就探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创新 发展 现状 问题 对策
伴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长期建立的这种农业科技体制已经逐渐暴露出了其自身的不是硬性,经济和科技相脱节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十分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自身的程度也很低,这些都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同时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欠缺、农村科研体制不合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农民生产技能需要提升。因此,必须要针对这些缺陷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不断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究。
一、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薄弱
为了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一重要的发展目标,我国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进行高度重视,现阶段中,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自身的综合实力比较弱,科研水平也很低,科技的贡献率还不足百分之四十五,在相关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仍然缺少自主核心的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成果供给以及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供给明显欠缺,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的含量都比较低,具有真正推广价值的成果比较少,低水平重复的成果比较多,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也很少。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比较落后,农业科研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宏观管理布局也比较分散,条块分割,从我国中央到地方,各级的科研院所以及科研机构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情况,专业和学科都尽心重复设置,相互之间欠缺合作与交流,最终浪费了有限的科技资源。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农民素质偏低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和农民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运用到生产之中,进而真正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的广大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运用新技术以及掌握新技术自身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我国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有一些农民是半文盲或者文盲,还有一部分农民仅仅拥有小学文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高学历的农民很少。很多青少年都为了挣钱而外出打工,这一情况使得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继续下降。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领会的能力以及掌握的能力比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农民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正确接受、认识以及运用。
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改革创新体制
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人口组成结构中,农村人口占到了大多数,这一个基本国情已经决定了党和国家必须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以及农业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重点内容,国家领导人已经明确指出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要依靠投入、依靠科技、依靠政策,最终还是要依靠科技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在科研机构方面必须要将行政体制所导致的部门分割、学科分割以及地区分割重复设置的局面进行打破,充分利用具有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资源和中央科研资源,进而建立健全一种优势互补、联合协作以及合理布局额的面向现代的农业发展思路,健全具有很强国际竞争能力新型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培养新型农民科研人才队伍
想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必须要将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的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起将政府投入作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投入的一种多元化农业科研的投入机制,在保持我国政府对于科研财政拨款这一主体地位的时候,积极制定出相关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对于我国农业科研活动来实施投资。除此之外,还要将现有农业科研人员生活待遇以及科研条件进行改善,保证他们能够踏踏实实进行科研,与此同时,还要将现有农业教育的机制进行改造,按照新产业需求以及新技术需求,造就一批创新型、高素质农业科研队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培养一批学科的带头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专家以及科技企业家,进而将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薄弱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农民素质偏低这两个方面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改革创新体制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培养新型农民科研人才队伍这两个方面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佚名. 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N].工人日报,2008-12-15(03).
[2] 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30.
[3] 农业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事部,水利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文件,2007.
[4] 蒋和平,廖梅珠.改革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路与对策[J]. 呼和浩特:科学管理研究,1996(1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