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乐听、爱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善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反馈,并根据实际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调控,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触摸文本;体会情感;提高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乐听、爱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一些人说,好的课堂表现就是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按规定完成授课内容,学生也能认真听讲、较好回答问题;也有人说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练习是不可少的,课堂在教师的监督之下,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通过讲解当场解决问题;更有人说,要出效果就是得增加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师应该大量使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等等,众说纷纭。
我认为没有情感的课堂是苍白的、低效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會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段话告诉我们,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因此,我们要尽量让课堂情感丰富。下面就以《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谈谈我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姐姐的同情之情,对缠足陋习的痛恨之情,对孙中山爷爷的敬佩之情的。
一、与文本频繁接触,走进人物心灵
在引导重点段2~6自然段的学习时,四读文本。第一次请声读,后说说是一件什么事情?让学生对这件事有个整体的把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是感受文本的过程。接着带着问题:“为什么缠足这件事给姐姐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她再也不唱,再也不笑了?”第二次默读,边读边想边划词语,引导学生静思默想体会文本。第三次个别读,读中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情。最后补充缠足的资料,抓住关键词句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第四次读,这也是对文本的延伸,情感的升华。通过对文本的频繁接触,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姐姐缠足的痛苦,对缠足的憎恨之情也就油然而生。语文教学中那刹那间的感受,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都是文本的魔力,产生的心灵震撼也就很强。
二、利用网络资源,体会人物情感
通过初读、再读,学生大概了解了缠足是古代少女的酷刑,但是对现在生在蜜糖罐里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光靠语言描述是不够的,辅以直观形象的网络资源还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看到那一双双畸形的小脚时,他们面露惊恐之色,感受到缠小脚的可怕和恐怖,也就更能体会到姐姐的痛苦,体会到孙中山对陋习的憎恨,他们也就萌生出对姐姐的同情,对陋习的痛恨之情。这种情感的激发不是教师可以强加的,而是从他们的内心迸发出来的。
三、一唱三叹的教学技巧
在对比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原来姐姐能干、活泼,姐弟的感情非常深厚,第七自然段缠足以后姐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了。学生自然就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为什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显然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突破呢?我在引导重点段的学习时将这句话反复出现,通过不断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缠足给姐姐带来的痛苦之大,这种陋习必须破除,学生情感调动上来了,对重难点的理解也在不露痕迹之中突破了。
四、引导学生体味人物复杂心理
文本中“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中“含着眼泪”包含了很多内涵。大多数学生都能体会到此时妈妈的心疼,所以这是一种心疼的眼泪,读出妈妈的心疼。我追问一句“妈妈的眼泪还是一种什么样的泪呢?”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体会到妈妈的痛苦、不情愿、无可奈何这种复杂的心理,再通过朗读把种种情感表达出来。
五、用语言铺垫,用音乐渲染,对文本再创造
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发自于心,而动乎于情。在补充缠足图片,教师动情介绍时播放悲沉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渲染凄凉的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次播放乐曲,师生进行配乐朗诵,再现语文文字的本色,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文本个性化理解、感悟和再创造。
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情理并重,特别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并寓德育于情感教学中,既能收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身,形美以感目”的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要是能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那我们的课堂肯定是成功的、有效的,但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善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反馈,这样我们才能根据实际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调控,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洋溢教师关爱的课堂环境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起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