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艾琳 訾缨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后又演变为一种为众多所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信念,即:美国是一个机会均等的国度,只要努力奋斗、拼搏进取,无论家世、背景如何,人人都有获取成功、实现自我的机会。平民乔布斯缔造的“苹果神话”,再次向全世界昭示了“美国梦”的存在。本文论证“乔布斯热”产生的根源在于其成为“美国梦”的化身。
美国梦乔布斯热机会平等信仰自由拼搏进取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因癌症去世,终年56岁。随即,这则不幸消息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各大网站追忆乔布斯的报道接踵而至。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为其祈祷默哀。乔布斯为何具有如此魅力?有人总结到:“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夏娃的苹果让人有了道德,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而乔布斯的苹果让人有了生活。”道德,科学,生活,每一个词都掷地有声,单从这句话就可看出乔布斯的影响不容小觑。乔布斯这个名字,已经幻化成一个精神符号。他受追捧的根源与美国文化和美国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他所代表的精神符號为何物?使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书写下不朽的诗篇。
一、美国梦的定义和特征
“美国梦”曾经风靡一时,它是美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和美国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一直受到美国舆论界的大力宣扬,成为世代普通美国人深信不疑、奋力追求的理想,成为推动美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维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精神力量。
演变到21世纪,“美国梦”时刻面临考验。在这个声称“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里,财富分配极为不公,道德日益沦丧,社会弊病日渐明显,单凭个人努力和勤奋不可能实现“美国梦”。曾经,它的确是一种能催人奋进的理想,但随着历史发展,美国社会源自资本主义制度所无法解决的弊端,即少数人发财正是在千百万人的破产和贫困基础之上实现,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美国梦”由原来崇高的境界逐渐向世俗化转变,演变成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的梦想。
此时,平民乔布斯缔造的“苹果”神话却再次点燃了人们心中对“美国梦”的追寻,拯救了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2011年“占领华尔街”以来,经济危机导致的民众信仰危机。乔布斯成功的“神话”再次表明:“美国梦”可以继续作为追求幸福的一种理想,因为他本人即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集大成者。
长期以来,关于“美国梦”内涵的讨论,学者们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说法不一,但却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可以获得成功的梦想。本文将在“美国梦”视角下,从以下三方面:(1)不论家世和教育背景,美国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2)人人都有信仰自由和精神追求;(3)成功取决于孜孜不倦的进取,展开对“乔布斯热”产生根源的分析。
二、人人机会平等,英雄不问出身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人引以自豪的一个基本信念。不需要有显赫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凭借后天努力终获成功,这点在乔布斯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坎坷的家庭和教育背景
《乔布斯传》开篇第一章的标题即为:“童年——被遗弃和被选择”。通过进一步阅读,读者很快就了解到乔布斯并非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从小享受着亲生父母的关爱。事实上,在他出生后不久,就被亲生父母遗弃,而由一对来自加州的蓝领工人夫妇领养。乔布斯在自传中讲到很多关于他被亲生父母遗弃及对其造成的伤害,但是他说:这件事情形成了他独立的性格。乔布斯上大学期间,由于经济因素中途辍学。他在那场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他不想把工薪阶层的父母省下来的钱全花在根本不值那么多钱的教育上,他有负罪感,于是选择辍学。
2.功成名就
从大学辍学后,没有高等学府学历,没有雄厚的家庭资金做支撑,但凭借自身对电子产品的热爱和执着,乔布斯开始书写“苹果”传奇,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企业,苹果公司市值超过美国经济总量的2%。乔布斯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先后领导和推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iPhone、iPad等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此外;唯一官方授权的《乔布斯传》位列2011年度亚马逊销售榜首;2012年7月,《时代》杂志评出一直以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0人,乔布斯与美国美国国父华盛顿、科学家爱迪生等伟人同被列入。
他的成功似乎正是印证了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宣称的“一切人生而平等”,不论家庭,出身等,人人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以实际行动再次丰富了“美国梦”的内涵,进一步确立了美国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具体地定义了“美国梦”:人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的权力。
三、崇尚信仰自由,追求极简精神
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人已经被异化成只顾追名逐利的机器,社会上盛行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了清教伦理让位于享乐主义。与此同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日益发达,而人们却日益陷入精神贫穷的深渊。传统的克勤克俭的清教化理想道德,似乎已让位于追求高消费享乐的道德观。美国是个熔炉式的移民国家,它能包容所有文化和宗教。乔布斯信奉的正是东方的禅宗,同时节俭、节制等伦理道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他花了好几年时间研究并实践佛教禅宗教义。纵观他的一生,他追随并遵循着许多东方宗教的基本戒律,通过苦行体验和返璞归真寻求启蒙。他不喜欢复杂的东西,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房子装修,衣食服饰都是如此。
1.极简主义
他把对简洁的热爱归功于他的禅修。禅修增强了他对直觉的信赖,教他如何过滤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养出了一种基于至简主义的审美观。自第一本苹果手册里宣称“至繁归于至简”以来,乔布斯就以追求简洁为目标。单从“苹果”这个品牌名称,即可看出,这个词释放出友好而简洁的信号。乔布斯还很鄙视用手写笔在屏幕上写字的想法。“上帝给了我们十支手写笔”,他挥舞着他的手指说,“我们不要再多发明一个了”。乔布斯在苹果系列产品中剔除按键让电子设备简单化,剔除选项让界面简单化。乔布斯管理公司、设计产品、广告宣传的理念就是一句话:让我们做得简单一点,真正的简单。
2.脱离物欲束缚
乔布斯曾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比他那一代人更加物质主义,一心追求名利。禅宗让他更清楚什么是重要的——创造伟大的发明,而不是赚钱。乔布斯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尽其所能,将此生放回历史和人类思想的长河,立足于全人类的发展,而并非追逐物质财富。乔布斯的房子里只有最基本的必需品:卧室里的一张床垫和一个抽屉柜,餐厅里的一张牌桌和几把折叠椅。他衣着简单,即使是出席重大产品发布会,也是他那标志性的牛仔裤,黑色高领衫。他的饮食也是遵循严格的素食主义。在乔布斯看来,苹果公司的一些人大赚一笔后就买下劳斯莱斯汽车和许多房子,他们的妻子去做整形手术。但这不是乔布斯想要的生活方式,因为他答应过自己,不会让钱毁了自己的生活。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美国梦”也变得日益世俗化,似乎演变成对财富的极度渴望,而忽视了其在精神上追寻自由的需求。乔布斯再次用他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他关于信仰特有的那种激情。关乎理想信念,关乎人生的选择与放弃。世俗外界的嘈杂之声太强,把很多人心底的声音淹没了。而乔布斯最善于倾听并服从自己的激情和心底的声音,坚守住了内心的信仰,并自始至终的践行着。
四、自律进取不息,关注细节之处
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披荆斩棘、开辟新生活之初,“美国梦”虽处于萌芽状态,但是清教思想核心所蕴含的勤奋努力,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却是日后“美国梦”形成与兴盛的基础。乔布斯坚信“意志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实”,这种信念并非凭空建立,而是基于自身的努力,乔布斯在他30岁生日派对的请柬上写着:“在人生的头30年里,你养成习惯;在后30年,习惯塑造你”。对自身严格的要求和对产品细节之处的执着,正是乔布斯一生中重要的习惯。
1.自律
乔布斯从父亲身上学到,充满激情的工艺就是要确保即使是隐藏的部分也被做得很漂亮。这种理念最极端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之一,就是乔布斯会仔细检查印刷电路板。一般人认为只要机器能运行起来就行,没人会去看电路板的。乔布斯坚称优秀的木匠不会用劣质木板去做柜子的背板。在乔布斯的心中,追求完美意味着:即便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对其工艺也必须尽心尽力,这是对自己树立高标准,高要求。
2.执着于细节
乔布斯表示苹果电脑开机时间缓慢,就意味着浪费用户的生命。正是源自这种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信仰和从立足细节的特质使他坚持要求缩短开机时间;乔布斯对于屏幕显示内容也同样痴迷,设计师们曾认为显示图标做得精简一点,圆和椭圆满足基本需求。但是,乔布斯却坚持要能画出带圆角的矩形,因为从视觉上来说圆润而整齐;他对字体也同样执着,理由是:“你能想象一下每天都要看着它是什么感觉吗?字体并非小事”。正是乔布斯对产品细节的坚持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苹果用户的用户体验出发,才最终呈现出伟大的产品。
受到乔布斯的影响,苹果团队也充满激情地要制造出完美产品,而不仅仅是可以赚钱的产品。这种理念有时会跟苹果的短期商业利益发生冲突。但是在一个充斥着低劣设备、杂牌软件和恼人的用户界面的世界里,这种理念带来了以迷人的用户体验为特征的非凡产品。使用一款苹果产品可以像走在乔布斯喜爱的京都禅意花园里一样,充满了对生命和对美感的敬意,让人肃然起敬。
五、结语
乔布斯才华出众,充满激情与活力,他将时尚和科技在生活中完美融合,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人类娱乐乃至生活方式。因为他,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程度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追寻乔布斯,不只是仰慕他那种用科技创造财富的理念;而是源自对依靠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一种肯定。乔布斯在全球掀起的狂热崇拜,并非偶然。而是美国这片令人遐思的富饶的土地上,再次温馨地煽起了美国人乃至世界人对美国想象希望的翅膀,增强了人们实现“美国梦”的信念,传递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生活无限的憧憬。
参考文献:
[1]廖永清,张跃军.美国文学中的旅行与美国梦[J].外语教学,2008,(7):62-65.
[2]王萍.“美国梦”释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4-167.
[3]睿韬.难以复制的传奇——“苹果教父”史蒂芬·乔布斯[J].产权导刊,2011,(12):17-19.
[4]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
[6]彭亮.“美国梦”的文学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109.
[7]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芬·乔布斯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