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大明
与濒临破产的“最悲惨城市”底特律相比,纽约市主计长刘醇逸对纽约市新一年的规划令人充满希望:提升全市最低工资、提高教育资助、减少中低收入者税收……这些惠民政策足以渲染热烈气氛,在场公众数度兴奋鼓掌。而对于这位华裔民主党人而言,他自己应该也有一个2013年的规划,一个关于刷新华人参政纪录的规划。在期待与猜测交织了三个月之后,2013年3月17日,刘醇逸正式宣布参选市长,谋求接替即将卸任的迈克尔·布隆伯格。
“纽约市的骆家辉”
谁是刘醇逸?估计很多纽约人听到这个名字时的第一反应都会如此。即便宣布参选的现场聚集了上千不同种族的支持者,甚至有报道称警察不得不在市政厅周围巡逻维持秩序,但对于纽约市约830万居民而言,刘醇逸仍旧陌生,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讲不清布隆伯格的市长和库奥莫的州长有多大区别。闯入政治圈12年的刘醇逸自然谙熟其中道理,他在参选演说中特别提到了父亲为自己选英文名“约翰”是为了纪念约翰·肯尼迪,而自己的两个弟弟也叫“罗伯特”和“爱德华”——约翰·肯尼迪两个弟弟的名字。显然,这么个“华裔肯尼迪”的形象更易让选民记忆深刻。
刘醇逸于1967年1月8日生于台湾,5岁时随同家人移民到纽约市,落脚在华人聚居的法拉盛。刘醇逸的父亲是一名勉强维系生计的银行出纳,必须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按照他母亲的回忆,约翰·刘的中文名字可远没有英文名那么鸿图大志,“醇逸”只是期待他能过上单纯、安逸的小日子。
在迈出人生头几步时,刘醇逸跟父辈极为相似,读公立学校、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宾格翰顿分校攻读数学与物理学,毕业后顺顺当当地成了普华永道的一名精算师。不过,在刘醇逸步入职场的1988年,华人在政治与公共事务中已然开创了多个历史先河:1960年,第二代华裔移民邝友良在夏威夷当选国会参议员;1974年,华裔女性余江月桂当选加州州务卿;1982年,陈李婉若当选加州蒙特利花园市市长;1986年吴仙标当选特拉华州副州长……这些变化无不触动着刘醇逸的内心。作为在民权运动后期来到美国的华裔青年,刘醇逸在学生时代就参与了各种社团与志愿者组织,积累着对公共事务的浓厚兴趣。在入职第二年,刘醇逸决定参选学区委员,但终因年纪与资历尚轻而败北;八年之后,他又再次谋求市议会席位,却再度失利。在此期间,刘醇逸一直担任着北法拉盛地区民众协会的主席,为社区公众利益奔走呼吁。
1998年,46岁的骆家辉在华盛顿州当选州长,成为美国首位华裔州长。两年之后的2001年,31岁的刘醇逸第三次尝试挺进纽约市政坛,最终当选市议会第20选区(代表法拉盛周边地区)议员,实现了华裔在纽约市议会的零突破。这一突破的意义不但令刘醇逸成为“纽约市的骆家辉”,更为重要的是,他名字的“意涵”彻底发生了改变:“醇逸”不再指他个人的理想,而是为公众谋求利益的目标。
“我不会后退”
“在过去12年里,富人越来越富,穷人则越来越穷。一个华尔街证券交易所的家伙很容易就成了全美最富有的1%,而努力打拼的单身母亲挣的钱却始终在贫困线以下。”刘醇逸在宣布参选时直言不讳地揭开了这个国家的伤疤。早在2001年12月27日,在宣誓就职市议员的仪式上,刘醇逸就讲述了母亲为抚养他们兄弟三人不得不在制衣厂打工12载的辛酸往事,不禁黯然泪下。而今,这位可以感同身受的华裔民主党人承诺将为100%的民众而非1%的富人服务,并宣称将把那些梦想带回“独一无二”的纽约市。
在八年的市议会生涯中,刘醇逸打拼于多个委员会,并长期出任市议会交通委员会主席,主导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管理的立法大权,这也使得好运的刘醇逸获得极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任内监督交通委员会提高立法效率、揭发大都会交通管理署财政滥用问题以及确保“平等法令”逐一落实等举动,令其在议会中的声望与影响力陡然攀升,同时也激发出亚裔的参政热情。在2009年刘醇逸竞选纽约市主计长的那场选举中,城市亚裔选民的投票率从2001年他当选市议员时的3%一下增长到7%,翻了两倍多。
当时刘醇逸选择的下一站本就属于他的地盘。精算师的专业背景,令他在政府财务细节面前得以足够泰然。据透露,刘议员曾开发过一个可以算出需要多少名小额捐款者就可以筹集到10万资助的系统公式,每次竞选均屡试不爽。如果一定要厘清刘醇逸在2009年当选主计长的原因的话,竞选经费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所募集到的300万美元多于所有竞争者。在选举中,刘醇逸由于政党标签而占尽优势,最终以76%的支持率当选。虽然在2009年那场选举中,民主党人再度与纽约市长的位置失之交臂,但是,选民们将对民主党市长候选人再次失利的懊恼转化为对刘醇逸的期待,这一期待一直在过去三年中弥漫。
新主计长上任的2010年初,纽约市就像是整个美国的缩影,不得不面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种种颓势。不过,刘醇逸的胆大心细最终迎来了积极效果:在他在任的不到四年中,他为纽约市财政剩下了将近3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他又推出了包括改善城市养老金、扩展平等就业权利、监督大企业履行平价住房承诺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如此一来,正如他在2013年市情咨文里阐释的那样,纽约市在2014财年仍旧面临27亿美元的赤字,针对桑迪飓风的重建也需要数百亿美元,但他早就想好了雄心勃勃的对策,如何吸引小商业、如何给富人增税以增加政府收入、如何有效地给予弱势群体社会扶助项目……一系列复杂的难题在他那里都能讲得井井有条。虽然也有人抱怨是因为他赶上了美国经济转好,但他本人高超的财经能力恐怕也无法被轻易否认。
所有人都清楚,刘醇逸不会止步于主计长这个纽约市政府第三号人物的位子。然而,就在上任主计长的同年,联邦司法部门旋即启动了对刘醇逸竞选募款规范的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刘醇逸的精明似乎把他越推越远。司法部门开始怀疑其竞选团队存在“使用不存在捐款人名头替换来源不明捐款”等多项不当行为。
3月初,刘醇逸竞选团队财务主管侯佳因“妨碍司法公正”而被捕。
竞选经费的调查,就像一把悬剑威胁着刘醇逸的政治前程,甚至使他不得不反复斟酌是否参选市长,不然他不会成为第14位参选人。在宣布参选当日的记者会上,几乎所有问题都指向调查,而刘醇逸给出的答案是:“他们随便查,我不会后退。”
并不明媚的未来
下水参选之后,刘醇逸可能才会真正意识到纽约市长竞选的“水池”人满为患的程度。截至3月20日,共有四位共和党人、七位民主党人,还有三位第三党人士宣布参选,而可能参选者或还将至少有十位左右。在这样一场鏖战中,刘醇逸的希望其实有些飘渺。昆尼皮亚克大学所做的长期民调显示,纽约市议会议长柯魁英以23%至37%的支持率位列七位民主党参选人之首,而在2月底最新的民调中刘醇逸只能得到9%的民意,屈居第四。而在竞选财政方面,刘醇逸以323万美元位列第三,不到柯魁英的一半。综合各方因素,柯魁英这位年长他5个月的民主党人将最有可能成为纽约市首位女市长,而且是首位同性恋市长(这些概念对于纽约选民而言,或许更为“振奋人心”)。目前,一些事态的发展对柯魁英也更为有利:一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同性婚姻议题的听证,将抬高同性恋议题的受关注度;二则是纽约市市长候选人初选有可能从9月提前至6月,这无疑会压缩刘醇逸等其他竞争者的赶超时间。
不出意外的话,初选之后,刘醇逸极可能转入选举镁光灯的背后,享受最后的鸡肋时间。长期以来,虽然华裔在美国形成了明显的“两洋分布”,但在西海岸其参政程度显然高于东海岸,在这种情况下,刘醇逸可谓是一个符号性的样本。况且,美国华裔参政的一些软肋也制约着刘醇逸的当选。华裔往往在地域和行业上扎堆儿聚集,导致选民基本盘的高度重叠,进而滋生出家族化、派系化以及族裔内部的恶性竞争,这些直接酿成了其政治影响能力无法有效发挥。例如,由于同样从东海岸当选的现任华裔国会议员孟昭文与刘醇逸之间存在着个人恩怨,这将直接牵动着刘醇逸在华裔群体中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