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视角下西藏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2013-04-29 15:38席蒙蒙
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旅游业西藏

席蒙蒙

摘 要: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西藏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过对西藏良好的政策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等比较优势的分析,指出西藏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藏;比较优势;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83-03

一、比较优势概念的界定

关于比较优势的概念,经济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静态分析。强调依据自已禀赋确定主导产业,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比较成本说)和即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第二种:近现代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是动态分析,主要强调有重点的扶持优势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践中既要自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第三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又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竞争优势就是比较优势,即这个产业一定是有竞争性的产业。

西藏需要立足现有的比较优势,利用已有的资源禀赋,发展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旅游业。

二、西藏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林毅夫先生在《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发挥比较优势的4点建议中指出:选择当地的独特资源,突出比较优势非常重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的旅游业发展速度显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旅游业是西藏目前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特色产业,已成为西藏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和主要创汇行业之一。西藏旅游业发展如此之快,主要依托于西藏政策、资源、市场、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政策优势

1.国家对西藏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

(1)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综合接待能力,开辟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逐步形成旅游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2010年年初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让西藏旅游主管部门和从业人员备受鼓舞。

(3)援藏政策优势。根据中央“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是重点”的要求,结合西藏旅游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加大了对西藏旅游人才专业队伍的援助和基层干部、专业人才的培训,为西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优惠的金融政策

《西藏自治区政府关于招商引资的补充规定》指出:对外资开放的西藏支柱产业包括旅游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涉及投资上述重点产业的项目,在税收上享受大幅减免的优惠。

(二)資源优势

西藏旅游局局长巴珠说,西藏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它所蕴涵的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这是西藏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地的优势所在。旅游资源的要素禀赋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很好地发展旅游业的前提,西藏的旅游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富集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1.自然生态环境比较优势

西藏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使得它拥有从原始森林到高山草甸、从土肥草茂的藏南农区到高寒地荒漠、从广阔无垠的高原草场到世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从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天然聚居地到冬虫夏草等珍贵中草药的发源地等独特资源。这些原始的自然资源对于旅游观光、科考、探险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2.宗教人文的比较优势

西藏是藏族的聚居地,藏族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使西藏极具神秘色彩和诱惑力。金顶闪烁的藏传佛教寺庙作为西藏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有2 700多座,其独有的宗教文化景观是西藏人文景观的精华,无不透露出神秘与奇异。西藏的宗教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神秘性。

3.高原民族民俗风情的比较优势

西藏人民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民族风情,并以独特的风格全面展示了高原城市、农村和牧区独特的风俗文化,把独特的高原民风渲染得淋漓尽致。西藏的高原民族民俗风情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无疑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三)旅游产业比较优势

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也超过西藏国民经济及各个产业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旅游业是西藏目前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特色产业,已成为西藏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和主要创汇行业之一。

(四)品牌优势

西藏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茶马古道、大昭寺、雅鲁藏布江等都是具有垄断性的旅游品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成为西藏旅游业的品牌优势。

三、西藏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一)培养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为西藏1990—2007年旅游收入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西藏旅游业收入、旅游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都是呈递增趋势。

西藏的旅游业收入从1990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8.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990年的0.3%增加到2007年的14.2%,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0年的0.7%增加到2007年的25.7%。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非公有制经济在旅游业中比重上升,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西藏旅游业在发展自身潜力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再加上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使一部分城市购买力转向农村,增加景点居民收入,促进了西藏广大农牧区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经济发展。

(二)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量大,就业门槛低,可以大量吸纳不同层次的人群,美国旅游学家唐纳德·兰德伯格在《旅游业》一书中提出: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关联的行业。旅游关联到旅客、旅行方式、膳食供给、设施和其他各种食物。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随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是一个正在形成和正在统一的概念。

旅游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自身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延伸性、包容性等特点,因此,与之相关的行业不仅涉及到饮食、住宿、交通,还涉及到文化等多个产业,尤其在西藏这个产业化体系不完善的地区,发展旅游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西藏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牧业、藏药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产业,不仅提高了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形成了新的利润来源,也使得西藏第一产业地位不断得到稳固,为工业体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发展西藏特色旅游业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反之,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又为西藏发展农村旅游观光业、民俗体验风情产业提供条件。因此,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旅游业促进西藏城镇化进程

城镇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和信息中心,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中心城市往往是旅游产业布局的中心。西藏地广人稀,这些中心城镇正好为旅游业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的中心,也就是旅客的聚散中心、服务中心、娱乐中心、购物中心。通过建立优秀旅游城市,城建、园林、公共卫生、社会秩序等都得到较大提升,可以和现代文明城市进一步对接,因此,从长远来讲,旅游业能促进西藏的城镇化进程。

(四)弘扬藏族文化

藏族传统文化是西藏旅游业的灵魂,西藏旅游业与藏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有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被开发和恢复,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藏族的传统工资,如唐卡、藏药加工等受到重视和发掘,这些宝贵的藏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重新获得继承和传播。

四、西藏旅游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

西藏旅游业由于受到自然客观环境和特殊高原气候的影响,形成冬夏两季分明的旅游淡旺季之分,导致季节性旅游,失去发展平衡性。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1.交通设施不完善。西藏社会环境制约因素包括交通费用、点多线长面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分布特征使交通费用成本高、时间长,与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矛盾突出。进藏旅游的交通运力不足。

2.与旅游配套的软环境投入少。西藏旅游局在最近才实施人才培训计划,故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提高西藏旅游业的整体服务质量。由于西藏旅游业与内地相比,服务管理水平不高、语言环境不理想、软环境不健全等原因,使得旅游集散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旅游开发观念落后

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表现为:对西藏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由于缺乏对西藏旅游资源的数量、种类、范围、自然环境、开发价值、客源前景等进行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从而不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国内外比较和综合评价,也就不能为西藏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资源观念的欠缺,使得西藏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长期受到忽视,直接导致低水平规划和开发,使西藏优质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尤其是对圣山圣湖等自然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西藏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

根据西藏的比较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西藏旅游业应走产业化之路。

1.开发西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在于发掘西藏自然和文化资源。

(1)增加藏族风情体验。西藏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藏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发挥比较优势,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收入,还能扩大藏族特色旅游产品的种类,扩大旅游市场。

(2)宗教文化游。西藏的宗教寺院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巨大吸引力,市场潜力巨大。

(3)登山探险旅游。西藏雄居“世界屋脊”,是发展登山探险旅游的最佳去处,这也是近年来西藏登山旅游业崛起的重要原因。以登山协作、旅游、文化与餐饮服务业为内容的珠峰经济,作为一个产业链开始呈现,有力地促进了登山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珠峰区域经济的发展。

2.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1)藏族传统手工业。藏族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西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直作为一朵奇葩,至今在西藏产业发展中仍占有重要位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藏毯、藏刀、氆氇、卡垫等,既有日用性,又有艺术性。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对外来的旅客而言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扩大传统手工业市场,增加旅游收入。

(2)传统藏医药业。西藏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医药产业,目前正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和现代工艺结合,成为发展疗养等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二)遵循 “3R”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的简称。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在西藏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旅游规划中应该遵循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在看到旅游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西藏由于脆弱的自然环境,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重树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既要对旅游开发者进行交易,使他们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旅游资源环境,还要有对旅游者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推行 “绿色旅游”,打造和谐西藏。

(三)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旅游业的高效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西藏可以借助本地和内地的人才资源,培养一批本民族的旅游管理人才,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投入解决各层次旅游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数量不高的问题。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旅游产业要素配置需求,结合旅游各行业人才需求,以“短期引进,长期培养,有序竞争”为主要方式,建立旅游基层服务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构成的多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旅游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西藏旅游的公共服务,加快西藏旅游产业化进程。

(四)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设施

通过财政收入、政策性融资等方式,持续完善重点旅游公路及旅游公路标识牌、停车场观景台等配套实施的建设;处理好交通方式与铁路主干线的协调和衔接关系,以及处理好西藏沿线的关系配置。

2.餐饮设施

加快特色餐饮设施建设,形成星饭店和社会品牌餐饮相结合的集约化餐饮发展结构,主要旅游城镇建设美食街,树立街区品牌意识,重视餐饮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发挥藏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餐饮服务企业积极挖掘藏文化,开发地方特色餐饮、民族文化餐饮等,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影响力强的西藏本地旅游餐饮品牌和名片企业。

3.信息化设施

加快建设覆盖各地(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形成以各级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础的现场信息服务终端、旅游商务平台和旅游监督体系;着力建设以西藏旅游咨讯网为基础的在线旅游服务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完善西藏旅游信息数据库,健全旅游预报系统,完善旅游服务保障机制。

结语

西藏旅游业发展起步晚,但其凭借独特的比较优势,不断吸引着国内外的观光者,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并显示巨大的潜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掠夺式”开发,使得西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藏应该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提下,既要发挥西藏的比较优势,又要考虑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西藏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第三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

[2] 牛治富,等.中国特色 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研究[M].拉萨:西藏民人民出版社,2012.

[3] 师守详,等.民族地区非传统的现代化之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 马林,孙丽坤.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 杨维军.和谐理念下的西藏旅游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6] 王太福,等.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

[7] 鲍务英,应明幼.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及路径选择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6).

[8]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前沿,2005,(11).

[责任编辑 李 可]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旅游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一个人的西藏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西藏:存在与虚无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