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
【摘 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在门诊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科学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结论:通过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脑梗死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现将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科收治的103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3例中男患者77例,女患者36例,在门诊CT或MRI确诊,既往有高血压病64例,冠心病病史10例,糖尿病史24例,脑卒中10例。
2 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脑梗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这样才能按照病程不同时期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将所改变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2.1 基础护理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1-2小时监测T,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瞳孔大小不等,血压高,呼吸脉搏慢等,即有脑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脑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语,肢体偏瘫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新的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拍背,吸痰,清除口腔分泌物,如有低氧血症,予2L/min吸氧,防止吸入性,坠积性肺炎发生,不能自主翻身的病人,每1-2h协助翻身,拍背,动作轻柔,勤洗,勤换衣裤,保持床单清洁,平整,避免出现褥疮,按摩四肢,预防肌肉萎缩,防止泌尿系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2.2 心理护理 脑梗死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状态中,而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作为护理人员要关爱患者,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病情,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痊愈过程,也可请治疗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思想负担,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用药护理 脑梗死患者需要多种药物给予治疗,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发现药物反应及时汇报并协助处理。
2.4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脑梗死患者要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流汁,半流汁或软食,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能吞患者,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进食过程中让患者充分咀嚼,确信吞咽后继续进食,床头要有吸引装置,防止食物误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不能进食患者予以鼻饲。
2.5 康复护理
2.5.1 肢体功能障碍护理:患者由于患肢活动受限,加之长期卧床,最终将导致肌肉萎缩,应及早做肢体功能锻炼,早期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患肢尽量避免输液,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定,即可开始做肢体的被动或主动运动,功能锻炼主要采取被动运动或按摩为主,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肢体挛缩变形。
2.5.2 康复训练: 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树立信心,语言功能的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6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时大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等,出院前告诉患者回家后要继续坚持康复训练,按时规律服药,定期复诊,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定时测血压,血糖,血脂。
3 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病人虽不及脑出血危险,但病人大多年老体弱,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才能赢得时间,我们通过对103例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深深体会到,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质量,只有掌握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规律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存质量,使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06
[2]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
[3] 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4] 叶玉珠,汤慧芳.腔隙性脑梗死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277-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