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把握学情 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2013-04-29 00:44俞立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实情数形分数

俞立红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的一切环节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通过自己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都是以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式,通过改组或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来获得学习结果的。因此,重视学生实证分析是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我校结合教学实际,在每一课时前增加了对所学内容在单元、教材以及课程标准中的位置、作用的分析和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增加了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对策的思考。要想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调研方法,我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研法、课堂观察法和作业分析法等。

通过问卷把握实情,运用数形结合策略突破学习难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前,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教学起点意义重大。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我对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根据对调研情况的分析,我觉得利用画图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去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算理算法方向是正确的。教学时,我借助图形语言让学生探索、体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体会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明白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学生只有经历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好处,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通过访谈把握实情,运用对比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凭借经验对学生进行估计,有时是不准确的。在“比的意义”的教学中,我对8个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分析使我认识到:建立比的概念,区分比与生活中借用比的形式表示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时需要分层次先同类量比,再不同类量比分步进行。比的读法、比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知识则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体现尊重教材、运用教材的思想。

通过巡视把握实情,运用争辩策略提升学生的认识。在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后,我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究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巡视中除了一些基本方法外,我还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于是就将几种算法都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每种方法进行剖析。当分析到我发现的那种独特方法时,他们都陷入了沉思。支持的人努力寻找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不支持的人激动地大声说“没有道理”。一位同学一语道破:“可以把长方体打开成平面图。”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我也由衷地夸赞他善于思考,能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通过作业诊断把握实情,运用操作策略解决思维盲点。批改作业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从中发现的资源可成为教师制定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过程中,我虽然重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进行直观操作、课件演示,但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经常丢掉“÷3”,只用“底面积×高”。于是,我分析了学生的错因。找到症结后,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合理方法填补学生思维的空白,让学生学会在思考中学习。

为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借助多媒体进行了课件演示,经过操作验证后,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再也没有出错。

总之,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只有把“准确把握学情”作为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实情数形分数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数形结合百般好
分数的由来
Telling the Truth说实话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春天的意外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