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通过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尝试,谈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思维为重心,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活动以问题为核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实践研究表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促进探究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人的体温及调节”这部分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几个问题组成问题链:冬天,我们感到寒冷时,常常冷得直打哆嗦,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呢?夏天,偶遇凉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了鸡皮疙瘩,你能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吗?为什么我们在夏天容易出汗?为什么夏天出汗比冬天要多得多?最后,我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体温,这样的测量结果符合科学要求吗?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听课学习,用问题将全课内容串联起来,并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觉得学有目标,容易产生自我效能感。
问题意识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学会理性地思辨。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問题意识可以分为针对知识的浅表性疑问和针对思维方法上的深层次疑问。高中生物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质疑,让他们对生物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又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严谨、开放、独创、深刻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以创造为核心,倾力打造开放的课堂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基于问题而不断追问的个性特点。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衡量活动价值的重要指标。例如,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原本准备用学生提供的唾液做实验,但有部分学生认为用唾液做实验感觉不好,提出用市场上的纯淀粉酶代替。通过对照性的实验,学生发现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也有学生在实验中故意改变规定的50度的温度要求,想探索在温度改变下,酶的活性受影响的情况。学生甚至还想借助于实验活动,了解温度变化的规律对酶的活性影响范围的区间情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教师切忌充当学生学习的“先行者”,教学中可以采取延缓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有时候,发现学生的做法即将走入死胡同,我们也不能立即给予否定和暗示,因为这样的探究过程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和热情的保护。
三、以校本为依托,精心构建立体化课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就地取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情况选择相关的课题,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们学校地处沿海开放地区,当地农村以家禽饲养业为主,规模化的养鸡、养猪业悄然兴起。科技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人类正面临着食物添加剂的威胁。因此,我结合生物课程知识和现实问题,倡导学生着手研究“动物激素对动物成长的影响”,鼓励他们成立实验小组、条件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每天给小蝌蚪喂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条件对照组每天给小蝌蚪喂甲状腺抑制剂;空白对照组则不添加药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发现喂养甲状腺激素的小蝌蚪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说明激素对刺激动物的成长具有加速作用。
校本化的实验设计除了验证性的探究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结论不确定的实验,这样的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比如,根据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知识,我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无土化栽培的相关技术,即将无机盐按一定的比例配置成营养液,定期供给草莓,观察其成长、开花、成熟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要借助生物教学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维的习惯。
(责任编辑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