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改进与重塑

2013-04-29 15:24杨建华
中国教师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生目标政治课理想

杨建华

在大学生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已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向纵深发展,以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为青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年的政治学习以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主要由学校和社会承担。从这个原则出发,高校思想政治课应从政治意义方面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重塑大学生的灵魂。

曾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不适合当前大学生的课堂环境,因而把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意识的培养任务推给社会实践和大众传媒。其实,这种观念存在片面性。因为社会实践只能是直觉和感性意义上的认知,而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关系往往是零散而多元的,正面、负面杂糅在一起,很容易使大学生在社会政治化的过程中迷失方向。而大众传媒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认知形式,既不能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又不能涵盖社会的面貌,若仅凭这一渠道认知社会,势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弥补以上两种认知方式的不足。毕竟,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以科学发展理论为根本,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知识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以此为指南,大学生才能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基于以上所述,新形势下的高校政治思想课应从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学生的“理想”情结和人生目标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不正当竞争、社会诚信体系失衡等,这就需要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在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所以“理想”情结与人生目标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人生不可能没有理想,这种理想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会理想,即为社会的发展与前进服务的理想,这一层面的楷模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较多涌现。二是个人理想,即结合个人爱好、特长、心理状态和成长方向等综合因素为自己进行社会角色定位,诸多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和卫生等领域的杰出人物便是实现个人理想的代表。归根结底,无论树立怎样的理想,有怎样的“理想”情结,都可作为自我前进的动力和抵御其他不良因素干扰的“防护衣”。正因为有理想,个人行动才有方向,而个人理想则应服从国家、社会和发展的大局,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为理想增添无穷活力。

有了理想,才能确立人生目标,而人生目标对大学生来讲,颇具现实意义。首先,它可增强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存在价值,有利于其进行社会角色定位。其次,它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一大动力。因为人生目标是分阶段的,所以每一阶段目标的实现都为其最终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另外,人生目标不仅由个体制定并付诸实践,更是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必须。值得注意的是,人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从自我无意识到自我觉醒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只有高校思想政治课才能从理论上给予澄清,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全新使命。

二、注重引导诚信体系的建立与社会责任的担负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个人的付出和收获并非对等,由于其中掺杂诸多人为与意外的因素,导致一些人误解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诚信体系的严重失衡。对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提升其社会责任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即需要大学生重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理论上给予澄清,因为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毕竟,只有健全的社会诚信机制得以运转,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得到增强与提升,全民凝聚力的增强才能有所依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课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对此进行系统阐述与论证,更要从社会实践上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指挥,从而在更深层次实现教学目标,最终使大学生在意识深处牢固把握这一思想,为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三、注重和谐心态的培养与道德风尚的倡导

我们的社会曾一度出现“集体式”浮躁心态,这种心态几乎蔓延至社会各个领域,许多人丧失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致使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每况愈下。此时,被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用客观而科学的态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析与整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只有培养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由此可见,道德建设在和谐社会前进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无论哪个时代、哪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道德标准。我们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大地,其道德标准早已形成体系,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就是在充分挖掘这一人文资源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赋予其血肉饱满的时代精神,不但使大学生在社会政治化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更为其在深层的研究与探索中注入富于现实意义的精神活力,重铸符合我们文化氛围的道德风尚。其基本线索为: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利他主义意识、诚信于他人的勇气、弘扬社会主义正义的胆识、鞭笞邪恶的行为、尊老爱幼的举动、遵守法律的义务、服务社会的责任等。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育,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其价值意义。

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有道德目标,更要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实施道德行为,而这一实施道德行为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全新的人文社会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应积极用个体行为感染他人,使周围环境发生改变,而良好的环境又敦促个人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现实意义上讲,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平稳的个人心态是实现此目的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个人素质的逐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走在时代前列,用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成果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的进步,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也是其灵魂所在。

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新时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艰巨,它不但给予社会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诸多助力,更为大学生社会政治化的过程点亮灯塔,为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带来积极影响,使个人灵魂的重塑找到明确的方向,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

(责任编辑:任龙 梁金)

猜你喜欢
人生目标政治课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生目标*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研究述评
特里的100个疯狂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