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借势理念的教学实效提升策略

2013-04-29 14:37盛秋红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内驱力品德课品德

盛秋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借势,就是营造学习环境,选取生动事例,利用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使教学成为有效过程的一种可行易行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品德课教学实效。

一、借课程本身特征的独有优势

《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以儿童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而成。它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借好这一独有优势,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品德课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的效率在于学生良好品质养成。郑立平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美,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趋于完美,晓理明理是目的。”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就在于直接让学生“晓理明理”。教师在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其思维处于高度活跃和主动的地位,在认识冲突中形成共识和深化理解,让学生晓理明理,以促进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正能量”形成。

如,以“家庭、亲情、感恩”为主题的教学,借教材独有的内容优势,让学生从细微处、平凡处去体悟家庭生活中父母的点点滴滴,去体悟蕴含着浓浓亲情的平凡普通的父母的言谈举止,去追忆那令人心动的片刻,萌发和生成对家庭和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让学生在解读中懂得父母的辛劳和伟大,懂得感恩父母的必要和重要,增强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自身的良好品德。

二、借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内驱力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会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会”中“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就要借好学生学习品德内容的内驱力优势。

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内部推动力,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面对着品德观念内容时,在教师巧妙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中,由于学习知识的自身需要和外部条件的感染,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习品德的“需要”满足的欲望。教师善于利用和强化学生的内驱力之势,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得以激发和增强,并在践行中不断增强良好道德,不断满足“需要”并赢得他人的认可、肯定和赞扬。

如: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时,通过设置情境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因“学会”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不断增强,让学生逐步养成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融入班集体中,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集体感和荣誉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

三、借学校开展专题活动的强大声势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而恰好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校,学校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扩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常常会与学校开展的各项专题活动内容“不谋而合”。教师可以灵活地变动教学内容的顺序,巧借学校开展专项活动的强大声势,适时地开展教学和活动相融合的方式来提高教学实效。

如: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教师借此声势,结合“成长的脚步”(四年级上)和“成长的摇篮”(五年级上)的相关内容,依托于学校活动,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良习惯,努力去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如:开展“学雷锋、爱环保,争做最美小公民”的活动,教师借此声势,结合教材中“我们的校园生活”和“我的健康成长”的相关内容,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开展“我为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引领学生体悟父母的辛劳和伟大,增强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情。以“植树节”为契机,开展“我为校园添份绿”的活动,让学生懂得环保就在身边,爱护自然是责任,进而养成讲环保,爱环保的“环境保护意识”。

借学校开展专题活动的强大声势,以活动为依托,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道德观念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品德素质。 (下转第204页)(上接第202页)

四、借学生家庭背景的“个性”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量大,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中,小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来自于不同民族。小学生家庭背景的“个性”极为明显:各不相同的交通线路,各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服饰打扮、民风民俗等等,教师借这一“个性”优势,对教学“我们的国家”这一版块内容是极具有利的。教师通过挖掘和汇集学生家庭背景的“个性”优势,有利于学生了解祖国的版图,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地區自然环境的差异,了解祖国交通运输现状,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等思想感情。

与此同时,借学生家庭背景“个性”优势,对教学“我的家庭生活”这一版块内容也是极有利的。学生通过了解家庭的“个性”背景:父母职业及经济收入,家庭开支,家庭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等内容,既让学生与父母沟通了感情,又让学生养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等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借教师自身“立教”效应的无形之势

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的“以身立教”至关重要,其效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无形”的强大效应。

万玮老师说过:“当一名教师进入到一定的状态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教育,甚至有时候,他不需要说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在孩子们中间一坐或一站,就已经散发出教育的魅力了。”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借好自身的“立教”效应的“无形”之势,提高教学实效是十分明显的。教师的崇高思想品德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立教”注重了自身完美形象的塑造,会给学生的“无声”“无形”的巨大影响和感染,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和仿效,学生会为自身良好品德产生极大的期望和努力地践行。

教师的“立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言、行、貌,二是教师的德、识、才。古人云:“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这说明教师的立教效应是巨大的。教师的“立教”处处体现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能对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把教师良好品德渗透到他们身上。有一位印度诗人这样写道:“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人生!”这也是教师“立教”效应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借势”策略,一定能借出课堂教学的动人风采,借出课堂教学实效的步步提高,借出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可喜硕果!

【作者单位:永康市石柱镇石柱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内驱力品德课品德
培养内驱力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