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亚东
在当前历史课时不断减少,考试内容增加、题型灵活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能力成为棘手的问题。对此我们组内同仁共同探讨,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材料呈现——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以人教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呈现这种教学模式,以就教于方家。
一、目标设计
(1)了解二战后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2)借助材料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问题、解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认识到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设计意图:以问题引领,明确课堂学习框架)
2.呈现材料,问题引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冷战局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近代现代史》
(1)通过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方针。试从国际、国内环境方面概括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此外交方针的背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
解读:二战后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上美国敌视中国,采取各种手段压制中国;国内则面临着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的军事压力和经济发展凋敝的艰难局面。
材料三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中国代袁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周思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2)上述材料中周总理提出了怎样的观念?如何理解此观念?(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材料、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读:亚非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都面临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不同并不影响亚非各国的合作。
材料四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3)旧中国的外交呈现出怎样的态势?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外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由此你有怎样的感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加深对外交背后决定因素的认识)
解读: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民族获得了独立,综合国力空前提高。由此,认识到民族独立是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石等观点。
三、课后反思
这种“材料呈现——问题引领”的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在当下高考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是落实“夯实基础、凸显能力”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