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贤惠、勤劳,却被她婆婆驱遣回家,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的教学参考书,一般是把刘兰芝被遣的原因归咎于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冷酷与摧残。这种解释太空乏,不能让人信服。刘兰芝被遣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在古代,由于妇女地位低下,在离婚问题上男女是很不平等的,在汉代就有“七出”的规定:“‘七出又称‘七弃,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口舌、窃盗。丈夫根据七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遗弃妻子。”而兰芝正中了“无子”这一条,也就是说刘兰芝被遣的直接原因是她没有生孩子。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兰芝结婚有多长时间。诗歌中有两处表明了兰芝嫁到焦家的时间:一是焦仲卿向其母求情时说:“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另一处是兰芝向小姑子告别时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由此可知,兰芝与仲卿结婚至少有三年的时间,或许更长一些。
从何处可知兰芝没有生孩子呢?下面谈谈我的理由:
理由之一,从诗的表现手法运用,可推知兰芝没有生孩子。
我们知道汉乐府诗,在写作方法上有一共同特征,就是喜欢采用铺叙的表现手法。本诗就有好几处采用了铺叙的表现手法,最典型的要数兰芝离开焦家之前的着意打扮的那段描写。为了突出兰芝的“精妙世无双”,不惜笔墨由足至头、至腰、至口、至步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尽极铺叙之能事。同样,在写兰芝离开焦府前也采用了铺叙的手法,分别写了她与婆婆、小姑子、丈夫辞别的场面,却没有写到与孩子分别的场面。写兰芝与小姑子、丈夫的辞别场面,主要是表现兰芝依恋不舍而又无可奈可的悲伤情感,如果写母亲与孩子离别的场景就更能渲染这种感情,但诗中却没有,这难道是诗作者的疏忽?显然不是,而是兰芝没有生孩子。无子被弃,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兰芝被休就不足为怪了。
理由之二,从兰芝主动提出回家一事来看,兰芝非常明白自己被休的命运无可挽回,便主动提出回家去。如:“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竟还留下礼物,赠与仲卿“迎后人”。假如兰芝有孩子尤其是有男孩的话,她会主动提出回家吗?这里不妨联系兰芝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的情况来分析。汉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群众封建思想、文化、道德的灌输,封建礼教使得妇女地位极为低下。“汉代,在封建统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的同时,也从道德、法律和理论上明确规定了妇女的低下的地位。”“妇女必须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并出现专门教导妇女道德、礼仪的专著《女诫》。兰芝处在那个时代必然会受到这种封建文化的教导,打上时代的印记。从诗中的有关描写可知道刘兰芝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裕并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封建文化的家庭教育,“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从诗中可以看出兰芝确实是一个经过封建礼教教化出来的范本式的人物,可以说兰芝的德、言、工、容都是极符合封建礼教标准的。那么她作为焦家的媳妇,结婚三年却还没有为焦家生子传代,她也因此常会感到内疚、自责,因为这是不符合封建礼仪的。这对抱孙心切的焦母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由于当时的医学技术非常落后,一般都把不能生育的责任归咎于女方,焦母自然对兰芝看不惯了。而不能生育这是个人隐私,是非常敏感的事情,焦母也不便明说,只好故意刁难媳妇,即使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找到“举动自专由”的借口,要打发兰芝回娘家去。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下,兰芝虽欲“勤辛养公姥”“供养卒大恩”,无奈不能生孩子,只好主动提出回家去。这一方面表现了兰芝对封建礼教的愤懑和反抗,另一方面表明了兰芝本身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正是这样才造成了仲卿与兰芝的悲剧,且使兰芝的性格更为丰满。
理由之三,诗作中有一地方也暗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没有生孩子。
仲卿与兰芝决定以死殉情后,仲卿向其母诀别说:“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这里暗示了仲卿死后,其母要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所以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分析焦仲卿这一人物时说他:“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并不顾母亲的孤单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终于走上以死殉情的彻底的反抗道路。”可见游国恩等人也是认为焦仲卿与刘兰芝是没有生孩子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也是持这种观点,说焦仲卿:“决心冒不孝之名,以生命殉爱情。”
宋爱平,教师,现居江西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