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并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领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观点。
3.培养学生对句中重点字词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观点与例子的对应关系,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咬文嚼字”这个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贬义的,有卖弄学问的意思,但当你读了这篇文章,你会发现,朱光潜先生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含义。这种含义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
二.作者简介(略)
三.检查预习,巩固知新
咬文嚼字(jiáo)憎恶(zēng) 锱铢必较(zīzhū)斟酌(zhēnzhuó)岑寂(cén)蕴藉(jiè)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付梓(zǐ)尺牍(dú)下乘(chéng)
四.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一)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概括各段段意并找出文中所用事例。
段意:①郭沫若改台词,把“你是……”改成“你这……”。
②作者对两种句式的分析。
③咬文嚼字的实质意义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④《李广射虎》删减后虽简洁却索然无味。
⑤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⑥善用字的联想意义使文章意蕴丰富。
⑦滥用字的联想意义会形成“套板反应”。
⑧总结全文,指出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文中所用事例:
1.郭沫若改台词。
2.《水浒》《红楼梦》的例子。
3.王若虚删改《李广射虎》。
4.贾岛“推敲”的故事。
5.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句分析。
6.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
(二)上述事例在文中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1、2例说明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3例说明文字的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4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5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
6例说明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其中1、2、3、4例为一类,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情感。5、6两例从正反两面说明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共分两部分,第1至7自然段为分析论证部分,第8自然段为总结全篇,全文由分而总,采用的是分—总结构。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第二层,说明文字联想义的运用有正、反两面。总之,这篇文章紧扣主旨,引用大量事例进行分析论证,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五.合作探究,分析评价
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创作时要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3.锤炼文字不能只从字面意思来看,要看整体语境,要重点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谨防滑入“套板反应”。
5.本文作者采用大量事例,分析十分精辟,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积累,注意资料的梳理。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古诗炼字六例: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以一个“闹”字十分传神地把浓郁的春意点染得生动别致,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觉。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燃”字不仅写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山花一种动态美。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浮动”以有形之态状无形之物(暗香),给人一种梅花馨香微微荡漾、沁人心脾的感觉。
4.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含”字以比拟手法说明诗人是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自然景象,“西岭千秋雪”尽收眼底。
5.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老”字照应了后句的“白发多”(即风掀起的层层白浪),以一个“老”字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浪翻滚的样子。
6.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寄水部张员外》)
以一个“点”字不仅形象地把湛蓝的天空下排成“一”字的大雁描绘出来,而且突出了这个“一”字不是一条连续的线,而是由一只只大雁“点”成的,这样就准确而传神地把特定意境表达出来。
王正秀,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