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教学 少教多学

2013-04-29 11:47刘文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师生交流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交往,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高效教学的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运用“交往教学”可以实现“少教多学”。学生不是拿着一只碗来等着老师倒水的,他们要参与到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课程的意义。

交往教学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沙勒与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雅思贝尔斯又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它提醒教师要用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师生交往关系,提倡师生平等交往,在教学中加强合作。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交往教学论已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是交往教学用得最多的形式。

眼下,凡公开课,小组合作教学就如餐厅的特色菜,必点不可,百点不厌。小组合作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从课堂气氛看,倒也热热闹闹,但不少交往流于形式,特别是语文学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有的是交往前准备不充分,学生没有充足的交往“源”;有的是交往前没有明确的任务,使学生交往时感到茫然……怎样真正做到“少教多学”: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且收效显著,已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雅思贝尔斯的观点,有效的交往教学必须遵循三条原则:1、重构师生关系:即由教师控制逐渐过渡为学生负责;2、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3、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根据雅思贝尔斯指出的有效的交往教学法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我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少教多学”的策略。

一.课前充分准备——寻找交往的“源”

传统的交往活动仅仅局限在课堂,这是不科学的。在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需要,交往的空间由课内向课外乃至校外延伸,通过学生预习,寻找到课堂交往的“源”,这是课堂有效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去查阅、吸收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查阅课文作者简介,或查阅文中人物情况,或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或查阅课文涉及到的相关一些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不管学生用什么方式,都要把相关的知识摘抄在本上,并记忆下来。学生在与这些“书籍”交往的过程中,要选择查阅方式、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需要的能吸纳的知识,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课堂交往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实践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多学”的过程。

二.提出明确任务——给交往“导航”

有些教师为了“少教”,在学生学习之前,不提出明确的任务,没有交往的明确内容。优生在老师长期的训练指导下,能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学习、交流,我常看见一部分中差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只能充当优等生的观众、听众,大大影响了交往的广度。因此,在学生交往学习之前,教师要引导他们结合课文内容从自身需要出发,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再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和学生能力相匹配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或者老师先编好学案,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才有的放矢,不至于茫然失措。

三.个体自主学习——给交往充足的“沐浴”

有的教师认为,交往教学就应该忽视或淡化个体学习,认为它不属于交往学习的范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践证明:充足的个体自主学习,是有效交往的必要条件,让学生“多学”的关键所在。就是说,人吃食物,经过咀嚼消化,食物不见了,化为营养素,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能量;没有经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仍是原东西。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灵活机动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学,主动地悟。要让优生尽情地、充分地沐浴,吸收充足的“阳光”,要充分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后进生的个别化学习应伴随着教师的个性化辅导。

四.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好交往的“主餐”

小组合作学习是交往教学的主阵地,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小组学习中人人发表意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时,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使自己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中等生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学困生在他人帮助下,茅塞顿开。这样每个同学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为了增强交流的实效性,教师要注意安排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合作学习的次数要得当(2至3次),不宜过多。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集中、深入,获得较高的质量。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要充分,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时间,让学生把问题解决透彻,不要流于形式。在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应该先让各学习小组按照不同的角色分别进行程序性的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自由争辩,进行交流互动,而教师应起到启发性的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既要注意加强组内交流:组内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又要注意加强组际互动交流和师生互动交流,以促进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教师与个体,教师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交往,实现学习成果的分享。另外,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巡视,教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技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五.搞好双向研读——调整好交往“杠杆”的重心

“双向研读”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交往教学方法。如在《杨修之死》教学中,请几个学生讲讲自己在自读过程中掌握的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并说出依据。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后,就找到了文章的重点,再让同学们深入理解,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大家”。同学们也可将自读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请读懂的同学解答,当他们解答不完整或者不能解答时,其他同学补充或代替回答,必要时也可请老师解答。运用这种交往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地交往,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开发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让学生尝尝当老师的滋味,过把“教师瘾”,把课堂交往的重心由教师控制逐渐过渡为学生负责,还把课堂交往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还丰富了交往的形式,把交往教学引入更高层次,提高了“少教多学”的实效性。

六.评价反馈矫正——让交往“反思”

评价反馈矫正可以看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互动中教学交往实效的反思。它主要涉及交往主体的评价和交往活动的评价。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他们具有互主性特征。课堂交往要实现优质高效,交往主体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要评价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他们是否在课堂中处于激活状态,是否主动地参与了教学全过程,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交往中。此外,还要评价教师作为交往的主体,他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是否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参与交往的时机和方法,是否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交流。对交往活动的评价,主要是看课堂教学交往有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学互动的过程,有没有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交往中的教学相长。所以,只有不断地进行评价反馈矫正,才能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交往的内容、形式、方法,实现“少教多学”的预定目标。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最佳的交往方式。在充分交往中学习,教师应充分考虑知识互动、情景互动、情感互动、能力互动,恰当地运用交往教学“少教”:“授人鱼”而且“授人渔”——它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材意义的理解和建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多学”:使其在离开学校后能够成为独立学习者而终身受益。比照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展望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无疑,交往教学是令人深思的。因此,交往教学论不仅具有了丰富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有着指导意义,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借鉴。

刘文英,教师,现居四川成都。

猜你喜欢
师生交流过程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