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案例1:“蚯蚓很神奇的!”
背景:中午12:15,散步活动,大班。象平时午饭后一样,朱老师和我带我们班幼儿排好队去操场后面的菜地附近散步。外面的空气中飘满着泥土的气息。孩子们好奇般地看看这,看看那,好象在寻找什么。
突然有几个孩子发现在他们散步的小路上有好多条蚯蚓悠闲地漫步。这时楠楠凑过去看看,开心地说道:“真可爱,而且蚯蚓很神奇的!”由于平时胆子比较大,楠楠说着便蹲在地上把蚯蚓抓在手里,很投入地看着。他的举动引来好几个幼儿的围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小雨从远处急急赶来:“这是什么,我瞧瞧——”
奇奇急忙回答:“蚯蚓啊,我见过的。”
这时,楠楠着急了:“我知道很多呢。”她好像是个蚯蚓“专家”,昂着头问小伙伴:“你们知道蚯蚓有多厉害吗?它被弄断了都不會死的!”
乐乐一脸疑惑的问:“是真的吗?”
“而且它还分节呢。”楠楠接着说。
“什么是分节啊?”小伙伴们似乎对楠楠所说的话很感兴趣但也有点怀疑,不停地发问。
我在一旁对孩子们说:“分节呀就是蚯蚓的身体一节一节的,有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蚯蚓有很多小秘密哦,我们可以回家请爸爸妈妈帮我们查查资料,好不好?”
“好!”
几个孩子的惊奇发现影响了整个班级的速度。带班的朱老师边走到小朋友中间边说道:“你们在讨论什么啊?”
贝贝立刻向朱老师汇报了楠楠抓了条蚯蚓的事,还说楠楠吹牛。
楠楠听了贝贝的话很不服气,非常肯定地说:“是的!我爸爸告诉我的。朱老师你说呢?”
“楠楠真棒,知道蚯蚓有这么多特殊的本领。朱老师在书上看到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蚯蚓有刚毛。小朋友想不想多了解蚯蚓啊?”
“想!”小朋友齐声说到。
“可是现在要回去准备午睡了。这样吧,我们下一个主题改成‘环节动物的世界,好不好?今天先回去睡觉吧。”楠楠看看朱老师,笑了,和小伙伴开心地回到教室。
案例2:“蚯蚓原来是这样的”
背景:上午9:20,教学活动,大班。根据前几天散步时发生的蚯蚓小插曲,为了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开展了“环节动物的世界”这一主题活动。今天我给小朋友上了一节认识蚯蚓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当我问小朋友:“我们回家时候爸爸妈妈帮我们查有关蚯蚓的资料了吗?”
“那谁愿意告诉我们你知道蚯蚓的什么呢?”我继续问。
“我们用小手在蚯蚓身上轻轻地来回抚摸,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摸到了蚯蚓的刚毛。”楠楠开心地说。
“蚯蚓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贝贝跟着说。
“蚯蚓没有眼睛,但是它能看到光。”牛牛满怀期望地看着我说。
“蚯蚓的背上有孔。”奇奇歪着脑袋回答到。
“蚯蚓身上粘糊糊的,湿湿的。”轩轩点着头对我说。
……
“哦,原来蚯蚓是这样的。”听完小朋友的话,乐乐小声地说。
然后,我和孩子一起总结有关蚯蚓的一些知识。
最后,我说:“小朋友们,蚯蚓的世界真奇妙,我们下次一起画我眼中的蚯蚓,好不好?”
“好——”孩子们开心的结束了这次活动。
分析与反思:
1、肯定孩子的发现,构建积极的、有效的师幼互动。
在这个平常的散步活动中发生了似乎又不同寻常的事情,楠楠小朋友发现蚯蚓并主动向自己的同伴介绍自己知道的知识,这是很不错的行为。当幼儿认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正确而合理,且向周围的人表述以证明自己获得肯定时,孩子或许会触及常规的“神经”。但是对于在新型师幼关系视角下看待问题的教师来说,盲目的“打断”不应该再成为教育的手段了,朱老师和我都没有强制要幼儿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我们依旧积极鼓励了孩子的发现。
教师的行为等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当楠楠的话受到同伴们的质疑,没有人支持他时,他期盼老师的介入会给他鼓励和帮助,最终也得到了老师对这一行为的肯定。案例1中楠楠最后的动作神态已经传递出这次的经历对她来说是愉快的信息。朱老师的关注已经增强了楠楠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在其他幼儿看来,楠楠言论的准确性、权威性也得到了显现。可见,教师在执行常规制度的时要灵活机动,根据实际情况尝试给幼儿一点等待时间,或者生成一系列活动,关注孩子的关注。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观察力和耐心都是一种考验,但真正做到了,幼儿是受益匪浅的。切不要让常规变成一条条不透气的胶带,封住幼儿随时想要张开的嘴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过“六大解放”的思想,其中,他要求要解放幼儿的嘴巴和眼睛。在孩子的眼中,似乎一切都是新的,充满神奇的气息。而当他们有所发现时,他们又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已有的一些经验。
新纲要的精神也呼吁现代的幼儿教育要注重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建构。师幼互动存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并对孩子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案例1在老师注意到楠楠等幼儿的行为后,孩子们最终向老师发起了互动。朱老师的即使肯定对孩子来说是积极反馈,这保证了幼儿在师幼互动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案例2描述的是“环节动物的世界”这一生成主题下的一次活动。在这一系列生成活动的开展中,孩子很活跃。我在活动的开展中解放了孩子的嘴巴,尝试让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即使在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行为中,也应该注重孩子的主体性。可以说,两个案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我们都尝试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案例1中幼儿楠楠笑以及案例2中孩子的开心都是对老师的行为给予了最大的评价。
另外,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还要具备角色互换的能力,“蹲”下来看孩子,能够事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因此,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新老师,我还应该努力学习,要肯定孩子的发现,构建积极的、有效的师幼互动。
2、呵护孩子的发现,引发有趣的、开放的生成主题。
杜威曾经说过,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全部教育提供了材料和出发点。从这一点来说,孩子的已有经验应该是活动开展的重要准备和资源。那么,对孩子已有经验的挖掘似乎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一课。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幼儿对教师的引导做出的各种反应、他们在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如何,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做出评价,同时要呵护孩子的发现,这或许是一个活动的引子,带领教师和孩子一起走进那一个奇妙的世界。
通过对这个奇妙世界的认识,我们要尝试将一个幼儿的经验扩展为大家的经验,鼓励孩子间不同经验的交流和传递。案例1中,楠楠等小朋友对蚯蚓十分感兴趣,而且楠楠表述的有关蚯蚓的一些特征也令其他孩子感觉不可相信,此时教师的科学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那么,要思考的是朱老师的指导方法是否适当,指导方向是否正确,是否与幼儿的发展状况相吻合。皮亚杰认为大班的幼儿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还处于相对不太成熟的阶段。由此可见,分析朱老师的解决策略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确,只要通过不断的摸索、学习,我们就能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在平时大部分的活动中,我们多开展的是预设的主题活动,这或许不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呵护孩子的发现,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对于一些生成主题的引发、讨论和开展起到了采集资源的重要作用。孩子的主题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案例2中,认识蚯蚓活动的开展,孩子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对这一活动的开展了奠定了很不错的基础。这些主题正是最能体现孩子的需要,反映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的确,孩子在生成主题的有效开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加上能力有限,因而探索容易浮于表面,很难深入。于是,也需要教师及时的帮助,从而引发有价值的生成活动。
另外,对于孩子前科学能力的积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科学发展观觉得探究能力等的培养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科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孩子的发现常常是细致而具有特色的,孩子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需要得到老师精心的呵护和培植。终身教育的理念中也提到使幼儿保持探究的这种热情,将对孩子的终身积极主动学习有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呵护孩子的发现,引发有趣的、开放的生成主题。
3、走进孩子的世界,挖掘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
当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时,你或许会有太多惊喜的发现,太多的意想不到。洛克的白板说似乎有点站不住脚,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孩子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只是我们常常忽视孩子的世界。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之间的信息也不一样,各自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一切都呼求老师的有效观察、发现与引导。案例中,楠楠的介绍激起其他幼儿求知的欲望,虽然他们表现的是怀疑的态度,实际上他们想探究,想弄明白。而老师接下来将要开展的生成课题带他们走進动物的世界,或许能够揭开他们的小疑团,打开他们思维的阀门。
而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幼儿在与材料等互动中的相关信息,鼓励孩子再发现。教育的资源是永无止境的,关键在于你发现了什么资源。通过孩子的再发现也能够撑起教师的鹰架,从而促进该幼儿和同伴不断的自我建构。于是,教育工作者应走进孩子的世界,鼓励孩子再发现,从而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此外,瑞吉欧认为孩子有一百种语言。那么,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对话,解冻他的一百种语言,挖掘更多潜在、隐性的教育资源,开展更多的生成活动,最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