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问题解决”错例分析与对策

2013-04-29 00:44沈巧筠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问号问题解决刊物

沈巧筠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首次出现了以“画图加简单的文字”呈现的问题解决(如图1)。由于一年级学生起点低,知识经验、生活感知都比较少,因此一开始教学我就十分注重“看图说三句话”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三句话”来完整表述过程。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上得很成功,心里美滋滋的,因为学生课堂表现特好,都说得很顺畅很完整。可等批改作业本的时候,我就傻眼了:全班40个学生,全对的寥寥无几,连平时课堂上表现非常出色的优秀学生也都“翻了船”。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把学生做错的题目作了一个整理汇总,从中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找到有效的措施和给力的方法,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病例汇总

[病例\&题目\&学生列式\&病因\&1\&\&3+4=7\&忽视问号的位置,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数写在了等号左边。\&2\&\&6-2=3\&最后结果不是算出来的,而是数出来的。

\&3\&\&10-7=3\&不知道求的是什么,找错减数。\&4\&\&4-2-2=0\&不清楚图中的总数是多少。\&][6个][2个][?个][10瓶][?瓶][7个][?个]

二、错因剖析

【病例1】出现病例1主要有两种病因,一种是不理解“信息”和“问题”的概念。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出现最多的是全图式情境,主要是以“?”的位置来确定信息和问题,而一年级学生因为不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所以不知道这题要解决的是什么,导致信息和问题混淆。另一种是知道答案,但对理解“在算术运算中,一般问题结果要写在等号的右边”这条规则有困难,且时常忘记。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看到要求的问题数“3”在图中已明确表明,就会下意识地写上“3+4=7”。

【病例2】出现病例2的原因,主要是图片的强刺激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因为一般的看图解决问题显示的都是正确的信息,很多时候学生都能在图中找到答案,所以下意识地把图中看到的3个玉米当成了答案。

【病例3】出现病例3的许多学生搞不清“减数”,这可能由两种原因造成。一种是受到“一图两式”的影响使学生产生负迁移,“一图两式”中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列算式时可以用总数随意减部分数,而病例3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从问题出发,用总数去减部分数,图与算式要一一对应。另一种可能与病例1的原因相同。

【病例4】全图式情境有静态和动态两种表现方式,相对于静态情境,动态情境学生更难理解。静态情境中学生可以从大括号中看出总数是多少,而动态情境需要学生理解先走的2只和后走的2只原来都是在左边那堆小鸡里的,总数是8,不是4。

三、对症下药

学生学有困难,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释疑解疑。而找到造成学生学有困难的原因,是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上述的“病例分析”也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造成困难的原因所在。根据这些“病因”,我开出了以下几个“药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加强“看图说三句话”的训练,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句话”是由两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由于一年级解决问题的特点是以全图式或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因此必须先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而培养这个能力的基本方法就是要让学生会用“三句话”来完整表达题意。

在课始我也注重了“看图说三句话”的训练,可“现实与理想差距还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训练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更多的学生还只是停留在仿说、跟说的层次,他们对于问题情境的结构建立是模糊的、不牢固的。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让学生理清“信息”和“问题”。在课堂上,可以多设置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问号出现在哪里,问题就在哪里。其次要把“看图说三句话”的训练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基本结构的建立仅仅靠一节课是不够的,在它之前之后都要适时、有机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教学《1-5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加法初步认识”时,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图2中小朋友右手有3个红气球,左手有1个蓝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趁机引导学生用“左边……右边……一共……”这样的句式来描述静态信息。通过提“一共有几个气球”来渗透加法问题意识。学习“减法初步认识”时,也可试着让学生说一说:图3中一共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几个?引导学生用“一共有……走了……还剩……”这样的句式来描述动态信息。通过提“还剩几个”来渗透减法问题意识。

[读作:3加1等于4][3+1=4][┇][加号][读作:4减1等于3][4-1=3][┇][减号][图2][图3]

2.注重对加减运算的理解与描述,提高学生分析与说理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情境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解决问题与四则运算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则运算意义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一年级注重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和描述就显得极为必要。具体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抓住加减运算意义的本质,让学生明确加法是“合”,减法是“分”,其次要抓住加减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即加法和减法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例如一年级上册P46图中先出示左边的4只小兔,再出示右边2只小兔的动态情境,在学生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再出现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猜一猜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大括号是以动态的形式展现:从兔子的两边开始慢慢汇聚到中间,逐渐形成大括号。学生很快就能猜出大括号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而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问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所以要用加法。

[图4]

3.重视课后练习的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计基础练习

针对一年级学生理解图意、收集和整理信息困难的现象,在教学一图四式或一图两式时可以布置“说三句话列算式”的作业,因为一年级的学生会写的字还很少,这个作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家长配合,让学生说给家长听,家长把它写下来,

例如,如图5,①左边有4只萝卜,右边有3只萝卜,一共有几只萝卜?②右边有3只萝卜,左边有4只萝卜,一共有几只萝卜?③一共有7只萝卜,左边有4只萝卜,右边有几只萝卜?④一共有7只萝卜,右边有3只萝卜,左边有几只?这样练习的好处就是避免了跟说、仿说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同时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家长并不了解说的内容,只会把学生说的写下来,给教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提供方便。

[图5]

(2)设计对比练习

为了能让学生灵活地收集信息,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间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 “用数学”中,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教学时可出示同一情境的3幅图(如图6-1、6-2、6-3),分两个层次,让学生关注问号的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题意。

图6-1 图6-2 图6-3

第一层次,借助图6-1、图6-2帮助学生区分“加减”。在列式解答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图6-1要用加法,而图6-2要用减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题意: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求总数,所以要用加法。图6-2的大括号下面写了“7个”,表示总数已经知道,问号写在上面篮子处,就是求剩余数,所以用减法。第二层次,借助图6-2、图6-3,帮助学生搞清“减数”。图6-2和图6-3都是用减法计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幅图的总数相同,图6-2是求篮子里还剩几个,要从总数里去掉拿走的2个。图6-3是求拿走了几个,要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5个。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这两幅图的不同含义。为了避免“一图两式”带来的负迁移,教学时可先出示两个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列出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然后再加上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选择一个正确的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只能选这一个,如果要选另一个,应该怎么办?经历这样的分析、计算后,学生就会明白,对于没有问题指向的减法问题,可以列出两个算式,但如果出现问号,应该看清问号的位置,从问题出发,明确求什么,再列式计算。

大家都知道,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问题解决”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我们认真分析学生的错例,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看情境图,在丰富的情境中感受、提炼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发现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在不断自悟、内化中逐渐建构数学模型,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一定能为学生今后用文字叙述的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问号问题解决刊物
问号君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问号和叹号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我最喜欢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