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洁琳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练习。数学思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一个具体材料,还是标志着智力发展上的一个独特地阶段:发现的快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结合教学来培养低段学生独立思考的数学习惯呢?
一、提供内容——培养数学思考的载体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能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内容,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哪一张是小花拿着的?
(2)
(3)]
在练习中,我不急于让学生用卡片对着镜子直接演示(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镜面对称知识去想象、去思考(空间想象),当学生出现答案不统一时,再进行演示。这样的练习安排,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因为通过提供形象性的思维材料,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操作中学习知识,在独立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有效追问——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同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裕,尽可能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个人见解的机会。
由于受到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教学《十几减九》时,一些学生看到算式就马上脱口而出: 11-9=2、12-9=3、13-9=4……但是教师千万不能被学生这种看似热闹的表现给骗了:以为学生都会了。其实教师应该了解到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即使那些学生能脱口而出,但是由于受到理解水平的限制,对算理的掌握程度也会参差不齐。因为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当被问到:“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他们就会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九的相关知识。而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算理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小朋友们,虽然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但是我们也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搭建平台——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但是如果学生没有通过独立思考找到相应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数学知识就会失去作用。因此教师不应该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基本方法。
根据数学家波利亚的理论,学生解题时,教师一般可以这样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两者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但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起始阶段,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时,离不开具体的图形来作为辅助手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金色的秋天”主题图时,利用课件先出示4个小朋友跑出来捉蝴蝶的信息,接着出示2个小朋友跑出来捡树叶的信息,然后留给学生理解图意的思考时间,最后出现大括号和问号,提出问题:请你独立思考,想一想它们表达的意思。由于第一次接触这两个符号,于是为了使题目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我利用手势:用左手、右手代替大括号的左右两边,逐渐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学生就明白了意思。最后请学生猜一猜问号下面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学完这个例题后,紧接着给出下一个例题:向日葵图。直接在课件中出示完整的题目,然后先请学生猜一猜大括号下面的“7”表示什么含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体会“7”表示总的数量。再动态呈现摘了3个向日葵,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训练他们把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紧接着教师强调3表示部分,要求总数中的一部分可以用减法来做。最后回顾解题过程,再一次请学生独立思考解题的步骤,并将自己的实际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说出完整的数学题目,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达到真正对“大括号和问号”组合的掌握。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此时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易于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抓一个“思”字,以“学”为宗旨和目标,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