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和霞
关键词: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区域教育与之同步发展。区域化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高等教育的区域化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改革趋于完善。
区域高校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是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研成果等智力支持。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是依托高校而发展起来的。大学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的教育机构,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往往诞生于大学,包括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技术等。一方面,高校通过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为区域内科技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即横向课题的性质),组织强大的科研团队,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加以转化,以期生产更多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此外,现在许多企业员工包括企业领导都乐于来高校“充电”,接受大学教育和学习专业知识;或者请大学教师到公司,通过讲座或培训的方式给员工传授新的理论和技术,提高了员工的素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二是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随着各大城市“大学城”的建设,高校产生了一种“集群效应”。“大学城”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化群体,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实体,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高校学生的消费带动了高校周边地区的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种带动效应是极其明显的。“大学城”都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的小商圈,涵盖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教育培训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众多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城”的建设,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够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同时,“大学城”的建设又能够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因为以高校为中心的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等为当地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从而大大缓解了该地区的就业压力。
此外,有些高校自身就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有的高校办学时间长,历史悠久,具有很多的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带动高校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高校对区域的政治和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特殊群体,必然会对区域内的政治产生一些影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当前很多省、区、市委党组织以“选调生”的形式从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毕业生中选拔一大批优秀学生到基层进行锻炼。这些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地方基层党政部门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感召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区域文化高地。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区域内大学的数量和层次,会对区域整体文化品位和道德规范产生深远的影响。
2.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的促进作用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渴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也刺激了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提供资金支撑的渠道主要有:一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高校建设。二是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以技术攻关和科研项目等形式进行合作,高校出技术和人才,而政府和企业提供资金保证来实现双赢。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区域经济不仅决定着高校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也影响到该地区的办学规模和层次。高校是集教学、科研与其他社会服务于一身的机构,需要财政的支持和社会服务的支持。而这些因素在地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高校的办学规模必然要在区域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就高校的办学层次而言,往往受制于区域内经济的结构,因为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例如,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生产方式多为集约化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来开展相应的工作。
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对高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上人们选择专业的主观能动性,进而造成了区域间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例如,在电子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对于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这将带动区域内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校的发展。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了一大社会难题,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竭尽全力解决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人才市场超载已成为当今就业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据调查,区域经济越发达,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就越好,就业率也就越高。可见,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越好,对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越大,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也就越大。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上存在的缺陷
1.办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和个性
高校的办学模式能否出彩,主要取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就目前国内高校来说,普遍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和个性的问题。第一,大部分高校都定位为综合性大学,财经类、人文社科类、理工类院校都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第二,有些高校定位过高,脱离了当地的办学水平。第三,有些高校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区域内高校专业设置重复率极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高校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很难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
2.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极少,科研成果转化也相当难
高校内虽然论文发表量非常大,但是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却凤毛麟角。同时,即使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也很难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下,教师科研的动机往往局限于片面地出成果、出论文,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难以真正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脱节。
结论
首先,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方面,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发展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对高等教育提出客观需求。随着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使得受教育人群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个人的收入情况和社会地位联系紧密,进而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
其次,区域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结构和层次。按照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理论,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同时教育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由于区域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经济侧重点不同,对人才需求的规模、种类和层次上亦有所不同。随着知识经济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必须制定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模增长、速度提升和结构调整计划,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