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荣华
摘要:作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文博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日益成为校外教育、职后教育的开放式教育场所。高职教育正从职业技能教育向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转变,本文以呼伦贝尔职业学院旅游专业职业养成模式构建为例,探讨博物馆教育功能与职业养成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职业养成 高职教育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发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博物馆融入公众、致力于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特殊资源和阵地。现代的博物馆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又展示着人类现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它能让受教育者益智励志,借古博今,也可以激发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公众的责任心与自豪感。它作为非正式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极大地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交流以及职业素养养成的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
一、旅游学角度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在学术界有多种表述,归纳起来,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的自然存在、历史遗存和文化环境,以及直接用于旅游娱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或称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博物馆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旅游吸引物。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得到旅游者的认同,具有深刻文化蕴涵的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认识地方文化、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旅游吸引物。博物馆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接受教育、考察研究、增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或休闲娱乐等目的,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的短暂停留过程,获得审美与愉悦体验,并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旅游发展历程看,具有文化性的旅游始终是世界旅游市场上最具吸引力的产品,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型旅游休闲活动将引领旅游发展的潮流,而博物馆正是这种吸引力和潮流的体现。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博物馆旅游资源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这个场域中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有机结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实现题材、风格、品种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陈列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使旅游活动从纯粹的娱乐升华为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具有高品位性。
二、教育学角度
博物馆教育具备直观性、临场性、生动性和寓教于乐的基本特点,博物馆在情境教育、愉快教育等方面可以发挥独有的作用。博物馆所蕴藏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知识宝库向广大民众传授知识是博物馆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许多博物馆开辟了专题讲座、专家导览、流动展览、主题活动、多媒体声光影展示等多种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创新教育方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把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糅合起来,把教学活动和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和创作中走进知识、发展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创新和普及。目前,中小学已纷纷推出参观诸如博物馆一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以及“第二课堂”活动,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协助博物馆开展专题的工作室、实验室、户外课堂等活动,担任组织者或助理的角色,培养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表述能力、策划能力、现场组织能力等,同时也实现“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宗旨。
三、社会学角度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其本质是非营利性的,博物馆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职责,尤其是2008 年国家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大多数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没有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也降低门票价格或实行优惠,更能满足参观者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需求,人们可以在博物馆获取知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从社会学角度看,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问题不但是一个管理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问题。旅游业属于高密度人际互动服务,而从事服务的人员难免产生“伺候”人的感觉,但职业角色要求他们抑制自己的感情,尽量顺从顾客的要求,使得职业角色的内心冲突加大,职业声望不高,职业吸引力下降。这样的矛盾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存在,但不同国家的人际服务质量却大不相同。之所以如此,管理水平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因素。就西方社会来说,存在历史悠久的服务文化,人际服务“去人格化”了,再也不是人格低下的行业。与服务文化相关联的是人际服务业中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是市民社会的结果,即行业自律的产物。而目前中国的旅游业中服务文化的链条中断,行业自律的职业道德失去了社会土壤。对于即将步入旅游业一线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而言,服务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是关系到整个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关键。
四、心理学角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博物馆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场域,没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不拘泥于形式,通过实物、影像、文字资料以及相关联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实现自我学习的目的。受教育者既可以浏览式地参观,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展示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既可以自己探索发现,也可以寻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还可以与周边人进行相互讨论,充分协作,没有心理压力。同时,博物馆也是一个社交的环境,鼓励团体学习,大多数博物馆内的活动是高度社会互动性的,在互动中完成信息的接收与传播。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对博物馆学习效果的评估不能单以记忆知识的数量作为标准,而应该以人们的知识理解、技能、态度、价值观、兴趣、启发、创造力、行为的改变与进步方面的提高为标准。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学习者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滿足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促使学习者在教学者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让“走进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真正成为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实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