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

2013-04-29 07:52张勇张美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8期

张勇 张美

引 言: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媒体进行模式变革的主要方式。当今社会,关于民生的新闻日益增多,并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电视时政新闻要想赢得更高的声誉,并受到观众的喜爱,就应当坚持走民生化的改革道路。然而,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电视时政新闻都报导民生相关的内容,而是需要新闻节目创作者转变创作理念、语言风格和创作思路,探索新式的民生化创作模式。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时政新闻的创作方式,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新闻创作的民生化水平。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 民生化 创作方式

一、时政新闻民生化的语官表述

在新闻的语言风格方面,要尽量多使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口语形式,少使用书面语形式。在充分向听众传达新闻主题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深新闻的内容,把握好新闻创作的尺度。目前,部分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多为书面语,这样的新闻难以突出重点,观众把握不好新闻的主要线索,很容易对这种类型的时政新闻产生厌倦。如果能尝试采用其他的语言风格来表达,那么新闻的创作效果就会显著提高。少采用生硬的书面语和官话,能够带领听众走出思维定势的局限,增添时政新闻的实质性内容。这样一来,创作者不仅改变了时政新闻的语言风格,也使新闻更加贴近民生实际,能够赢得群众的好感。

对时政新闻进行民生化的语言表达,可以从新闻中的关键词入手。例如:在形容某地区条件艰苦时,可以表述为“要坚定信心”等,这样的用语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听起来觉得贴近现实。尤其是在时政新闻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要多使用带有生活色彩的语言,拉近新闻报导者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观众只有把握住了新闻的核心思想,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二、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理念转变

促进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实质上就是使新闻报导的内容和形式更贴近群众生活,让人觉得更亲切。新闻的编排人员要正确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不要将自己的工作定格在单纯的传递者角色上,而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来分析国家政策的各个方面功能。同时,编排人员还要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状况,从社会最广大公众的视角,来看待某一个具体的政策,及时发现相关领域政策和群众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提出完善这种政策的合理性意见。

要注重时政新闻内容本身的真实性,对国家和地方新近出台的法律规定、政策落实程度等进行真实的汇报。时政新闻记者要及时抓住与群众沟通的机会,有效回避政策出台的风险。新闻的创作者要在时空和心理上,缩短与群众的距离,寻找时政新闻制作中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地方。

三、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写作方法

在编排时政新闻节目的过程中,要将政府和群众都重视的内容放在新闻的重点条目之中,打破既定的新闻播放框架。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新闻节目给人带来的枯燥、陈旧等印象,有利于创新时政新闻的制作模式。

例如:在传统的时政新闻报导中,常见的方式为首先报导省内召开了什么会议、在会议上哪位领导进行了发言,安排了下个阶段的工作流程等。这样的时政新闻制作方式过于死板,难以激发广大听众的兴趣,也不能被听众充分接受。如果可以对这类模式进行变革和修正,赋予时政新闻以民生化的含义,那么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报导我国一年以来大米生产的数量时,我们应当向广大群众如实交代今年大米的产量,将大米种植方面的国家政策、收购价格与去年的对比放在报导的关键性条目之中,因为关于价格和政策的内容会受到普遍关注。在这条新闻报导的后面部分,再说明会议的出席人员、发表讲话的领导等。这样主次分明的创作方式,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社会效应。

四、时政新闻民生化的表现手法

考察电视时政新闻的播报效果可以知道:单纯道理的阐述,不如生动的故事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因为道理往往是抽象的,难以被直接感知,但是人物故事却是真实可感的,容易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进步,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群众喜欢接受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在时政新闻创作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故事,减少僵硬道理的阐述,能够使新闻更加受欢迎。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报导中的故事必须具有客观性,新闻编排人员不能依据主观想象去编造故事,也不能在故事中掺入某些虚构的情节。只要新闻的创作者留意现实生活,就会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出适合报导的故事,来提升新闻的民生化程度。例如:在春节前夕,新闻编排者可以对基层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他们返乡的迫切愿望,并将这些真实的故事作为新闻创作的素材。这样就能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唤起社会公众的爱心和共鸣,收到良好的新闻社会效果。

五、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机制创新

受到长期以来的观念制约和文化限制,电视时政新闻的机制很难改变。在广大观众眼中,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传达的是政府的倾向。因此,在创作时政新闻的实践中,要努力转变这种既定的机制,平衡社会各界的利益关系。例如:在播放时政新闻时,可以增添普通百姓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但是又不能不对这些论点进行调整。因为普通社会民众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深度是有限的,如果对他们的见解不加修正地进行报导,就会损害新闻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时政新闻创作机制上的调整,应当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新闻创作者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实践中进行长期探索,才能既保证新闻的民生化,又维护新闻报导的宗旨。

结语:从新闻的编排和创作形式上看,电视时政新闻进行民生化改革,不仅要改变语言风格,更要转变观念和创作思路。时政新闻的创作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我们要重点加工新闻的语言、节目形式以及表达方式等。新闻民生化创作者需要具备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能够体察人民群众的心声。目前,电视时政新闻进行的民生化创作还有一些问题,这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要正确处理新闻的权威性和大众性的相互关系,提升时政新闻的创作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慧敏.浅谈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 [J].神州,2013(02).

[2] 王芳.浅谈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 [J].金田(励志),2012(11).

[3]麻建荣.细节之处彰显民生情怀——浅谈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突破 [J].新闻天地(下半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