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解读:文本研读的另一视角

2013-04-29 00:44张建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词句文本目标

张建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起始,每位语文教师拿到教材进行解读时,在心里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这篇文章的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编者为什么会将这篇文章选择在这个单元?”在解读文本时,大多数教师仅仅关注单篇课文,对文本的解读片面、单一,注重的是“点”,忽略了课文在年段、年级、单元、教材序列等“面”和“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解读时应从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年段要求、单元主题、文本类型、课时划分、教学内容等,使文本解读立体起来。

一、 年段要求的理解与把握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序列,根据不同的年段要求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主要训练感情朗读,能读出不同语气;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主要侧重于整体感知文章大意,默读感悟,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复述叙事作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学习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习探究性阅读,实现个性化阅读。把握课标对一二三学段的要求,对教师解读文本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单元主题的厘清与整合

一本教科书,编者在选编文本时,会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会确立一个主题,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厘清单元主题。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编者把《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组成一个单元,练习里又安排了民风民俗、京剧的成语等方面内容,显然,这是一个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单元,文本所包含的汉语言独特的文化因素和民族语言风格、民间工艺、民间传说、民间音乐舞蹈都是传递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有大教学观的认同,着眼于更宽泛的单元课程资源的统整,适切地提炼出单元内的“串联”和“并联”式的课程总分目标,优化单元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饱满增值。这一单元教学时,可以品味语言,感悟主题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姥姥的剪纸》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祖孙情深,体会民俗语言的特点;《牛郎织女》要理清人物关系,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特点,激发兴趣,复述故事;《安塞腰鼓》要理解生命力量,品析诗化语言,感受语言和内容高度统一的表达方法等。引导学生关注单元主题,品味语言形式,真正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

三、 文本类型的明晰与分类

记叙文、说明文、说理性文本、寓言、童话故事等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学方法和学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分清课文的类型,充分利用教材,关注类文特点,确立类文意识,引导学生掌握类文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如说明文教学要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如表达顺序、说明方法等;小说类文本可依据环境、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外貌、行为举止、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学习;写景类文本教学可抓住景物特点;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以及经典童话要抓住文本内容的思维形式、文本所表达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给学生带来哲学的思考和启蒙等。明晰了文本类型,教和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学就越有效。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寓言故事《一路花香》,文中塑造的三个人物形象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关键。课文从开始就在比较两只不同的罐子带来的不同结果。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并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帮助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的相似之处,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共同说明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明晰故事形象,明确要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课时目标的划分与制定

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会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将每篇课文中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价值观目标等一一陈列,可问及每堂课具体教学任务时又很茫然。这种现象在教学一线相当普遍,教师应该根据课时的不同来设定不同的目标。

如苏教版《姥姥的剪纸》可设定以下两个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实际,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2)书写生字表中的“屯、猪、刁、岂、稼”五个生字。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唱读。

(4)自读1~6节,品读有关词句,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

(5)理解“调皮蛋、耍赖、薅草”等词语,初步感受民俗语言的特点。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表中的“驮、啃、爽”三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有关语言文字,体会祖孙情意之深。

(4)学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写一个片段,介绍一个人物。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教师教学可操作,学生学习有目标,在这样的设计中,教和学也都是高效的。

五、 教学内容的期待与重建

“期待视野”是姚斯倡导的接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接受主体在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在阅读新文本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修订,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和知识经验结构。对不易直接唤起学生阅读期待的作品,姚斯还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三项经验:(1)通过读者已经熟悉了的文学作品的知识和规律;(2)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隐在联系;(3)把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1]因此,在教学中,可依此经验,让学生产生期待视野,并让文本的语言知识规律和学生的现实世界联系,进行阅读重建。

1.文本内容的简化与深化

有效的理解是学生智力发展的特征。现行的教材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些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经验的载体,其本身的价值和语言表达形式就值得学生去咀嚼、吸收、内化。而学生很难从那么多的文字中提取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信息简化,交给学生方法,寻找文本中的中心句、总起句,抓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分段概括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编写文章的提纲等,将复杂的文本内容简化。但对文本中包含深刻内涵,体现作者思想,与人物关系密切,揭示文本意义,恰当的表达形式等蕴涵文本中心意义的关键词句,这些部分理解要深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品词析句,理解感受。通过解读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揣摩出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文外之意、弦外之音,使学生的认识深化。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的教学,可抓住结尾的“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中心句来设计教学:什么是信赖?谁对谁信赖?这样的信赖是怎么产生的?美好的境界指什么?怎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去研读文本,让学生在拓展思维中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精巧。

2.文本知识的固化与活化

文本是课堂活动的凭借,是师生活动的物质基础,文本中的那些基础性知识如生字书写、新词积累、语段背诵、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要让学生记牢,形成积累和记忆。而学生已经掌握和储备的知识信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阅读与表达中灵活运用,使掌握的知识活化。

3.文本语言的提纯与比较

教师应利用教材的这一规范文本,引导学生捕捉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段,概括全文的主要意思以及中心思想,让学生从众多语言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同一意思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同一篇文章中不同人物和不同事物的特点、单元主题内容和形式等的比较,引导学生吸纳优质的、新鲜的语言价值,通过分析、对比等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提升思维能力。

立体解读文本,应观照编者的编排意图,注重年段要求、单元主题,理解作者在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文本蕴含的闪光智慧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特质,关注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猜你喜欢
词句文本目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们的目标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