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明贵
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时期,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标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作支撑、合理分析使用教材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来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最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一、对学生分析
普通高中生多数是初中应届毕业生,只有少部分是往届生。据统计仅有不到4%的学生系统学习过信息技术,将近75%的学生在义教阶段通过课堂和课外自学了解了一些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由于地区差距,有些偏远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所以,还有21%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因此,进入高中学习时,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因此.怎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怎样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计算机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理解的分析
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对他们生活和学习有帮助,并且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是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受高考体制约束,大部分学生都把精力放在高考学科上,根本没有花时间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在学年末要进行学业会考,所以只有少部分学生在课余会适当安排时间复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还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素养没有得以提高。
三、对信息技术教师分析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所以,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85%学校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即使有多数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教师来充当。所以,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课都是敷衍了事、随便上上,想怎样上就怎样上。总觉得这门课没有考核标准、考查方式。同样,学生想作啥就作啥,整个课堂我行我素。这样,老师没有专业进步,学生没有知识收获。所以,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次,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不要都觉得信息技术学科是“副科”不重视,如果这样教师的意义就没有了。因此,计算机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四. 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1.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有序教学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更应该对课堂纪律的管理。针对部分学生喜欢上网、玩游戏的现象,我们通常做法是:(1)对学生机安装还原软件(2)对学生做典型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典型案例说明玩游戏、上网、玩QQ的危害,从而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时时监控、屏蔽学生机等。然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虽然很多学生关注会考胜过对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但有80%的学生喜欢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真实任务,这样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尽量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3.合理设计任务,体现学生的学习层次性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学生的基础、起点不同,所以在教学时不能搞“一视同仁”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时,首先要熟悉教材,分析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在组织教学时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真正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主要是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正确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在教学中适时采用讲授、演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计算机这门课本身比较抽象.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解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理解记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肓,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特点,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表述得生动、浅显易懂,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指出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加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
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学生多且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教师上课时不可能逐一辅导,我们通常做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组内的协作学习与组间的竞争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分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自由分组”也可以“异质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分组的目标促进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4.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合理采用教学策略
一、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二、任务驱动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任务驱动法。通常对一个应用软件的教学,首先要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学习该软件之后,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运用这个软件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等。根据总目标,再结合软件功能、课时安排,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当然,任务也不要太琐碎,从学习过程来看,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又会产生新的认知需求,同时新的任务就产生了。因此在任务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
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捕捉学生闪光点
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在实施激励性语言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任何一点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一节课结束,及时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
追求课堂有效教学,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所以,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大担探究、学以致用,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并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身学习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