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英
思维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恩格斯曾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便是人类的思维。”苏联教育家苏霍莫林斯基也提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任。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学习一种语言,最深层次就是学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课标也把“发展思维”列入语文素养的范畴,并在“总目标”中还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具体要求。基于这些认识,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的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做深入的思考和有益尝试。在文本限定的情况下,盘活文本阅读并能滋养语文思维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文本和思维同时活起来呢,不妨在实践中作如下尝试。
一、触发文本动情点,激发语文感受的素养思维。
阅读是读者、作者、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文本的动情点往往是三者的合体,比如《定风波》这节课若不了解东坡一生的起伏,不知他把一次次劫难化成生命亮丽的琴弦,不知他“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抱怨,怎会知晓他就是在劫难--禅悟中升华?就很难从深层次去体会“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份乐观豁达心态和积极向上追求。相反,如果我们抓住了文本动情点,哪怕就是一个词或一句话,都能触动自己的心灵,感受颇深。感受深了隐形思维就如同春雨润物般潜入头脑。
二、抓住文本感悟点,让学生自思、自悟的思维意识。
感悟能力就是阅读文本后的豁然开朗,能让人为之一动、醍醐灌顶之感。如陶潜《归去来兮辞》中对文本的叩问“悠然的何必只是松菊丘山,难道自然总比尘俗更接近人的本源?”。
这一追问,学生只有在全诗的解读中、自然与世俗的比较中进一步自我文本质疑:为何做官不如超脱的田园,为何不恋乌纱却恋家,为何倾羡自然清高千年?在二者对比中会悟到虚屋暇闲能脱世俗偏见,亲情温暖胜过官场白眼,涓涓细流、琴书乐天自然而然逍遥天年。最终会自思自悟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就像秋菊那样无语无言。
新课改最大的进步就是由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变为探究创新式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探究。因此,我们上课时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我们要能守住清静、耐得寂寞,要学会“期待”,要学会“留白”。
三、紧扣文本合作点,提高语言组织表达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后,课堂变得热闹了,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师生讨论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声有色,但是在这种热闹的背后,是后进生的沉默,是自律性不强学生的自由天堂。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应在值得合作学习的文本上下功夫。如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胜利了吗?你怎么看待?恰当运用当前流行的一句话“元芳,你怎么看?”讨论程式,学生会大感兴趣,教师可运用名人的评价加以引导,向毛泽东就说过:“阿Q是还没有觉悟的农民的典型”,你又怎么看?最终学生会自觉的探讨出阿Q的根本精神弱点在于“缺乏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自觉,在外部表现上便是对传统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现状的消极适应性。”“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方式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鲁迅以喜剧写悲剧的用意,让读者的笑都变得是那样的痛苦。但同时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讨论。(2)必须监督所有学生认真参与。(3)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合作,要选择好的学习时机。(4)要有时间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讨论与对话的有效性,才能体现合作的价值。
四、恰当运用文本反思点,有效的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善于反思是一个人进步的转折点,对于文本的反思更是如此。如屈原的文章《离骚》,刘熙载《艺概》曰:“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抛出问题:屈子真的是无路可走吗?那他为何选择无路?通过比较阅读,我们会领悟到“幸福不是一切,人还有责任。”的真谛。
现在的语文课堂,我还可巧用用多媒体,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对于可拓展的文本,大胆的交给学生去讨论探究,抽时间来点儿探究,挤空间来点拓展,以学生实际为中心有效拓展课堂内容才是正道。
五、心怀文本发掘点,以盘活语文思维开展教学。
我们只有着眼于语文本身,不断盘活语文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切实扮演好教师的角色,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思维的盘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应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适当的教法。
2、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兴趣。要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我们就必须关注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了解他们的能力、情感和兴趣。以学生为本,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形式与内容。
3、语文教学还应着眼于编者的编写意图。新课改以来,我们有的教师甚至彻底抛开教材,谓之“推陈出新”,也有人把教学内容紧盯高考,考什么教什么,割裂了教材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还有人恨不能通过一篇课文教会学生所有的能力。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篇文本中,可讲的内容很多,可学的知识也不少,但编者自有侧重点,教师应紧扣编者意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侧重,着眼于课堂教学的生成,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