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菊梅
【摘 要】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课程资源 素材性材料 自然风光 小学作文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成为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引起了我的注意,并开始努力搜寻我校的课程资源,结果发现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学生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洋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下面谈谈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素材性课程资源的:
一、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每到一个新的季节,我就布置一篇关于季节性的作文,要求学生深入到大自然,观察、倾听大自然,起初学生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走马观花,把他们见到的景物一一列举,没有重点,没有层次。我顺势指导他们该怎样去写,重新修改,结果写出来的文章都挺不错的。接着我就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及时表扬。(记得有一个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写春天来了时恰当地引用了我们四年级的课文《三月桃花水》里的一句话:“那忽大忽小的读书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叫。”于是我在评语中写道:你能把我们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很不错,继续努力,做好平时的积累。)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二、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学了《种一片太阳花》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习作《我种的一种花》。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都有种花的经历,但是学生们缺乏仔细观察经验,我就别出心裁让学生今年再种一种花,把种花的过程、花儿的生长过程、以及最后开花情形都记录下来。学生回家之后都行动起来了,开始了自己的这项“长跑运动”,每天放学后忙于自己种的花儿的事情了,一学期下来这次习作大获全胜,同学们习作都写得很不错。学生对自己种的花也情有独钟,这次习作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知道了劳动成果的不易,从此他们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更加珍惜了。
三、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爬山、急救、失学、父母打工、父母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三年级下册《山沟里的学生》一课中描述上学路上的情景,没有切身感受的学生理解起来恐怕有些费劲,怎么有这么多的黑,黑的一塌糊涂,可是对农村切身体验过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难,课文中其实写的就是他们自己上学路上的情形,不用背,几分钟时间就能把课文搞定,并且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艰难,每个学生跃跃欲试,他们决心要找到埋在山沟里的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这节课学生他们自己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比我们往常的说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课后的感想当然写得很不错了。
四、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做以辅助,定能使学生们的习作更上一层楼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