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炳荣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因忽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作文教学方法单一,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新课标的要求不难看出,小学作文教学要走出传统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而走向让作文成为学生“学生认识生活、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有效的作文教学呢?
一、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写作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对作文还兴趣盎然,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但不喜欢作文,还经常出现反感情绪。经调查发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作文,一方面原因是担心自己写不好,挨老师的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对写作没有兴趣,往往将作文作为“差事”来应付。由此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提高作文写作效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
首先,注重鼓励学生。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这一阶段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仅难以完成作文教学,势必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作文学习。对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进行写作,并且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采取放大闪光点的方法来充分鼓励学生,比如找出作文中精彩的段落或者语句,甚至是词语,进行全班性的表扬。这样,相信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写作中。
其次,珍视学生的习作。就小学生而言,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相信他们的每一篇作文都是极为认真的。对此,作为教师,要懂得珍视学生的每一篇作文,珍惜他们的写作成果,甚至引导他们欣赏自己的作文,视自己为小作家。这样,学生们写起作文来就会充满热情,思维活跃,将自己的每一篇作文都当艺术品来欣赏,如此,自然会写作兴趣大增,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二、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培养
在学生作文中发现,一些学生不是不愿意写,而是在写的过程中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往往是“记流水账”,结果写出的作文结构混乱,主题不明,很难表现出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结构,能在练句的基础上美化句子,写作水平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拟定好提纲后再写作。所谓结构即一篇文章的枝干,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而拟定出所要写的大致内容,再根据结构去丰富内容。以最简单的“我的妈妈”的写作为例,学生要写妈妈的勤劳、善良和温柔三个特点,那就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每一个部分针对一个特点,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描写,如此,学生写作起来结构不会乱,内容也会更加充实。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练句。句子是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很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句子不通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缺乏练句。教学中,练句可采用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方法进行指导。如在学习《长城和运河》后,给出词语“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让学生选择两个以上的词语写一句话。当然,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可选择两个词语来写句子。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结合结构而找出几个关键词,再连句成段,写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注重作文生活化的拓展
作文并不是和生活相割裂的,而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听、说、读教学,将其和写作、和生活联系起来,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口语交际”的素材,教师可结合这些内容,先引导学生说,然后再引导学生写,从说过渡到写,让学生在写作中能“有话可说”。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阅读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也有积极意义。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比赛、读书节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在读后多写。
最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当前作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总是出现“假、大、空”现象,原因就在于学生将作文和生活分割开来。其实,生活就是作文,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有和老师、同学发生的事情,在学习中的困难、成功、收获,有参加活动的感受,有痛苦、有失败、也有喜悦和成功,这些无疑都可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同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间,社区活动、成长经历,诸如此类,都可成为学生作文表现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通过观察而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始抓起,注重从方法上进行引导,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一种生活方式,作文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而必不可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