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星 杨立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中学所有科目的教学中,语文是最能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因为语文要通过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来让学生接触古人智慧的结晶。而只是单纯通过课堂45分钟的接触,学生能接触到的篇目其实是很有限,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让他们早日可以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在浩瀚的古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吕叔湘先生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应该包括两个‘文,一个‘文学,一个‘文言文。”他说:“文学和语言比较,语言是主要的,文学是次要的。”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熟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这个要求中明确了初中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要求熟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所有我们可以看到初中所选择的名篇中,大部分是属于浅显易懂的。但是学生在初中以前很少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在阅读这些浅易的文言文时还是存在明显问题的。例如学生看文言文就像在看英文一样,看不太懂里面所表达的意思,甚至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讲解过的文言文,他们还是没办法把文章顺畅地翻译下来。那么,教师就急需想办法解决学生的这个难题了。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必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在讲课时应该先告诉学生怎么查阅字典,怎样去预习。这样,当教师不在的时候,学生也可以独立解决一部分问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时候,教师不妨介绍一些出名的浅易的文章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他们的视野就不会只局限于课文的那几篇文言文,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并且通过大量地阅读古人的作品,他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精华。
语言类的学习都是很注重平时的积累的,文言文也是如此。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长年累月的累积知识点。相比之下,初中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但是也更加重要,它就像地基,如果地基不稳,那么高楼大厦又从何而来。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打好这个基础,更要学生自己付出努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触,听了满满一节语文课,知识点似乎很多,到处都需要记,课堂上似乎听懂了,可是一下课,就什么都还给老师了。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大鱼也要,小虾也要,结果什么都没有抓到。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的去学习。比如,我们在学《陋室铭》一文时,可以先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掌握“铭”这种文体,还要掌握里面的几个实词的用法,要掌握“之”这个虚词的用法。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容易迷失方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在平时的积累中,虽然也许每日能够掌握的知识并不多,但是持之以恒,效果肯定会很明显的。
很多老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时,会告诉新教师可能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其实效果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读两遍好。这是很有道理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可以让学生齐读,自己默读,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开口读文章,这是非常好的习惯。
在教学生朗读作品之前,教师的范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机会不多,加上数百年上千年的语言习惯的变迁,所以学生自己并不能很好的朗读作品。比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且易理解,同时也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自己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好过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那要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呢?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如果硬要他们去接触一些很正规的文章,比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之类的,也许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那我们可以让他们先接触一些他们认为有意思的文章,从浅显易懂的文章入手,比如写神话故事的、或是一些他们熟悉的故事,例如《杨家将》《说岳全传》之类的文章。不求学生阅读完一定要读懂什么深奥的道理,只要求他们多去阅读、多看书,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自己看的书到底有何深意的。如果想要他们看一些史书,可以事先给他们讲几个历史故事,吊吊他们的胃口,然后让他们对这些故事或者对其中的几个历史人物感兴趣,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书,从书上获取更多的养分。当然要做到这些,也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去看书,当学生问起里面的内容时一问三不知,学生自己又看不懂,那么他也会对这些书籍失去兴趣。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传统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采用“满堂灌”,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整体的理解,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失去了美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正这个缺点,先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让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让学生多多涉猎课外的经典篇章,让学生在阅读古人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古人思想的精髓并且有自己的见解。这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了,而且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和自学能力,也能让他们受益终生,这也正是教学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