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龙
【摘 要】人大期刊与其他新闻、综合类期刊相比,在敏锐捕捉民主法治的热点问题上,需要将法治和民主的理念贯穿于报道始终,要有辩证思维和理性关照,切忌“飞蛾扑火”般加入到媒体的翻炒行列;应该以更高的角度,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理性的观察来分析思考和建言献策,体现出人大期刊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人大期刊;人大制度;民主法治;舆论引导
一、定位:理念与制度为内核
人大期刊作为宣传人大制度和民主法治的“一线阵地”,其政治性、法律性强的特点,在报道上要让读者“知其然”,更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体现杂志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遵循着这样的思路,10年来,《浙江人大》杂志不仅追踪民主法治、人大制度的发展动态做“热话题”;同时找准事件背后的制度价值做“冷思考”,发挥人大杂志的专业优势。
例如《人大满意度测评》这个专题,杂志除了报道浙江省人大首次尝试对政府专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这项工作之外,还深入剖析了满意度测评的价值和效力,探讨了工作创新能否纳入到制度体系中来等人大工作者们极为关心的涉及人大相关理论、制度、工作规范的实际问题。稿件刊发后社会反响良好。这组报道之所以成功,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发掘了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一条规律并清晰地呈现在版面上,启迪读者思考。
理念的倾注体现了人大期刊的引领性,制度的关注展示的则是杂志的深度和力量。这不仅仅让报道内容有血有肉有内涵,更在选题策划上避免了“叠床架屋”式的累赘或“祥林嫂”式的重播。当前,社会上诸多民主法治事件虽然形式不同,表现各异,但在制度层面上有其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许多新闻只是时间上的新闻,而不是制度层面的新事。例如,浙江温岭开展的民主恳谈活动,原初是村里事物的一种协商机制,而随后在一些地方出现的“警民恳谈”、“圆桌协商”会议等,本源上都是对基层公共事物治理模式变革的一种探索。所以进行了一个报道,有新意,读者欢迎;第二个再来一下,换个马甲,容易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因此,我们必须在选题策划中绷紧这个弦,将理念和制度的编辑意识贯穿工作的始终,让报道有新意、有深度。
二、思路:独特与辩证为主线
如果说理念和制度是民主法治报道的“立身之本”和“主题灵魂”,那么,“独特”和“辩证”则是报道能独辟蹊径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对于热点事件,人大期刊必须以更理性的观察来分析思考和建言献策。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新矛盾的涌现、新观点的争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作为人大杂志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方向。杂志宣传不能局限于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动态的一般性报道和人大代表先进事迹的宣传,还要拿起批判的武器,以公正的立场、深邃的洞察和辩证的思维,引导舆论。切忌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盲目地加入一些媒体的翻炒行列,置法律和制度于不顾。
例如,《浙江人大》杂志刊发的《民间反腐,能走多远》一文在分析目前民间反腐网站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如何引导民众的参与热情、如何将网络反腐纳入规范渠道、如何利用网络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从而于人大监督对接等问题,拓展了读者的思考平台,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代表“卧底”:制度与道义的冲突》一文,作为广受民众赞扬的“卧底”代表,以个人行为来揭露黑幕的勇气和胆识固然可贵,但文章并没有停留于代表卧底暗访是否值得提倡这样简单的评价上,而是在肯定其公民个体行动和代表“积极履职”对法治推动意义后,提出了“卧底法则”不可能有更多的复制品,期待人大代表以一种更安全、持久,更制度化的模式来承担责任,发挥作用。
而对于如“乡镇长直选”,人大代表个人工作站等明显有违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的“热点事件”杂志则采取了“冷”处理,体现人大期刊的政治性和法律性。
三、风格:可读和启示为导向
人大期刊报道的政治性和可读性是共生相补的。如果总是摆出一副人大机关刊物的严肃面孔,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不符合宣传“三贴近”的原则。因此,要增强报道的针对性,让读者和观众感到报道内容与自己生活“有关”、“有用”、“有趣”。
例如,地方立法是人大工作的重头戏之一。如何利用人大杂志的先天优势,对地方立法进行“生活化”的报道,让读者形成共鸣,这是人大期刊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事实上,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从提请到审议、再到最终通过,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每个阶段中各方利益博弈不乏精彩的亮点。因此,除了较为常规的结果式报道,还需要将切入点提前,把目光前移到立法过程阶段,以此真正了解法条背后的曲折原委。
如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各界呼声不断,相关立法备受瞩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经历了三次审议得以通过。为此,杂志社编辑从草案一审阶段就开始介入。2010年12月、2011年5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公开征求草案意见并召开公听会听取各界意见,这在浙江省地方立法工作中尚属首次。因此,《浙江人大》杂志敏锐地抓住这一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事件,对此作了专题策划与报道。根据法工委对征集上来的600多条意见建议的归类分析,编发了《食品安全,开门纳策解民忧》,连续用几大发问的形式来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同时,还加入了审议过程的场景描写,草案怎么规定、委员怎么说等等,把不同的意见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看到一个透明、生动的审议过程。办法三审通过后,栏目又立马作出反应,编发了《地方立法严把“入口”关》一文,从读者的角度来选择关注点,对新通过的办法做了亮点介绍。
又比如,在2010年“丰田”汽车召回RAV4事件中,大多数媒体都着眼于政府部门作为层面,很少关注浙江的地方立法在事件中的重要作用。编辑将视角定位在“丰田”案中起到助推作用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上,编发了《地方立法对峙“丰田”》,突出浙江人大的地方立法工作,让老百姓真切感受了到了法律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史长柱.对人大新闻报道政治性和可读性的思考[J].公民导刊,2011(11).
[2]杨小龙.人大宣传找准“度”[N].人民代表报(第003版),2011-12-01.
[3]崔艳.制度关怀,理性构建[J].浙江人大,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