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银
【内容提要】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力倡“改进工作作风”,提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势必将改进工作作风进行到底。对此,一要领导带头。这是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是领导者的作用和影响使然,是当前“新政”实然。二要制度保障。改进工作作风需要规范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三要群众监督。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评判者是人民群众,为此需要突出群众监督的力量,完善群众监督的机制。
【关键词】 工作作风 领导带头 制度保障 群众监督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53-02
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力倡“改进工作作风”,频频出招,自上而下涤荡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回首过往“改作风一阵风”的记忆,时下坊间也多有议论:新风能刮多久?会不会在实施中走形式?中央此次提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势必将改进工作作风进行到底。对此,笔者认为,须作三维思考。
一、领导带头
改进工作作风,其实践主体是党员干部,而重点关注对象往往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改进工作作风,领导带头是关键。
第一,领导带头,是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从世界政党执政的基本规律看,“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和执政成效的满意程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需要党的政治精英阶层能够带头践行我们已经认可的核心价值理念。“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完全取决于我们党员干部是否忠实地践行了党的宗旨,其外在的表现就是良好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因此,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带头践行宗旨,改作风。
第二,领导带头,是领导者的作用和影响使然。俗话说:“一家看主”,“千军看帅”,“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领导带头前面走、群众干活有劲头”。言外之意都是强调领导作用和影响之重要。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一个单位之所以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出优异的工作业绩,往往离不开领导的率先垂范、兢兢业业;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保持盈利增收,往往离不开领导班子的团结勤奋、创新进取。
第三,领导带头,是当前“新政”实然。我们党历来都十分注重工作作风建设。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2002年还被定为“转变作风年”。此后的历次党代会及中央全会都强调加强作风建设。但不可否认,我们终究未能跳出“治理、回归、再治理、再回归”的循环怪圈,党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成为痼疾,积重难返,饱受诟病。
然而,自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短短数月间,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之所以能呈现如此的效应,其突出原因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中央领导带头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言必行、行必果,在全党上下掀起了一股新风。客观地讲,改进工作作风,我们缺的不是理论,也不是“要求”、“文件”,缺的是令人信服的高层示范作用。顶层的实际行动对全党改进工作作风提供的隐形强制力,是发多少文件、开多少会议都无法取代的。领导带头,是当前“新政”的实践特点。
改进工作作风,必须把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作为关键环节,通过抓领导班子,抓本级带下级,形成抓作风建设的良性机制。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执行“八项规定”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实行责任制。要把作风导向体现在政绩考核、干部选拔和行政问责的全过程。
二、制度保障
改进工作作风,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的落实与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人们关注干部作风,与其说是看个人,不如说是看个人手中的权力。所谓作风问题,是权力突破应有边界、背离应有准则的失控、失范问题。比如现实中广受非议的“超标接待”、“公车私用”、“官官相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良风气,其产生的重要根源是权力未受到有效约束。改进工作作风,表象上是转思想、转行为,而实质是深层次上权力运行的规范问题。
如何规范权力?从根本上说,靠制度。邓小平同志在全面深刻总结我们党过去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的权力运行机制,权力才不会出现“错位、缺位、越位”的现象。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当前需要搞好与工作作风建设相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要不断深化财政预算、行政审批、制约监督、干部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2. 在制度层面上形成长效机制
改进工作作风,重在实际行动,贵在持之以恒。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将改进工作作风进行到底,仅仅依靠“八项规定”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效应的保持,还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形成长效机制,提高违规成本,让党员干部不敢、不能、不愿去延续官场陋习。
三、群众监督
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一语道出领导的本质。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因此,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评判者只能是人民群众。
改进工作作风的本质是规范权力运行,目的是密切联系群众。作风转得怎么样,关键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肯定不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不要创造条件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愿不愿发动群众积极监督,能不能及时回应百姓关切,本身就是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工作作风的最佳检验。
“改作风,一阵风”,这是人们对过去作风建设的形象描述。上级一重视,马上就抓,领导不强调,立刻就放。嘴上雷声大,行动雨点小,风头过后,一切照旧。出现上述现象,群众监督的缺失和乏力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改进工作作风深入推进,既需要有关部门力度不减,常抓不懈,又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内部自查自纠,更需要把监督的权力交给群众。为此,要提升群众监督的地位,突出群众监督的力量,拓展和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完善群众监督的机制。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持之以恒。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依靠这种力量,不良风气“潜伏”再深也能发现,“马甲”再多也能识辨。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今天,改进工作作风也关系到党心民意。拿出踏石有印的劲头,让人人都起来负责,让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一起发力,改进工作作风一定能获得长久不懈的动力。
责任编辑:李敏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