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使历史教学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教师自身的反思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等几个具体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教育的突破口与生长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改革的特色之一,它采用专题的形式来编写教材组织史料,这一新颖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要贴近现实,联系古今
新课改要求历史课“密切统一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因而秉着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教学更应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很多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在积极实践这一课程理念,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历史课注入活力。
(一)寓论于史,忌直接说教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历史、以史为鉴。解释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的表现。历史学科的内容既是对历史发展与演进的一种再现,也是对历史变化与延续的一种展现。直接说教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灌输一些历史史实,学习的效果不好,只有采用寓论于史的教学方式,把史事和道理相互融汇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完《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组织开展一个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讨会,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正如有的学生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它是成功的,因为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样,学生广泛地参加探讨的效果要比在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说教好得多。
(二)生动具体,忌空泛议论
历史知识都是具体的,都是已然发生的活生生的人和事。学生要想真正掌握知识,要想把历史知识运用自如,就必须能够对历史事实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虽然当前已不再提倡为了高考而学习的应试教育,但短时间内,学生还是要过高考这座“桥”。历史学科作为文科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新课改标准下学生要想历史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就必须提高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一般来说,只有建立在系统化的知识与概念结构上的知识,学生的印象与理解程度才会深刻。而这些都必须是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具体生动的历史讲授,如果脱离具体生动,甚至凭空议论述说,那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三)有机结合,忌牵强附会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两事物间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联系是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意义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就是通过实事求是,让学生更好地从历史角度来对当时的事实即历史和现在的事实即现实有一个清醒认识,不能简单把现实和历史之间画上“=”或“+”,这种联系是实实在在的延续性的,而不能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刻意渲染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上是毫无意义和必要的。在讲述《商鞅变法》的“南门立木”这个典故时,可以加强学生“诚信”的认识,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诚信助人成功,失信导致失败”的认识。
二、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一)反思原因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以及总结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反思过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进行查漏补缺,能够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师的自我反思对教师专业的发展与自我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优秀教师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教师反思是一种完善师德修养、提高专业素养、形成优秀教师品质的手段,通过反思而后奋进,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二)教师反思的形式与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反思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按照教学的进程进行教前、教中、教后反思;按教学的时段进行的课后、日后、周后、月后反思等。教师反思的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且较方便操作的方法给予一些看法。
1.坚持写教学日记
把每天的教学清晰地记录下来,具体的可以记录以下内容:(1)一些成功的做法。比如,某一课的巧妙课程导入方法,某一个比较贴切形象的比喻,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热情的探讨等。(2)一些教学的失败之处。比如,某一部分的教学重难点,处理不当,把具体的课程、具体的例子写下来,以便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吸取教训。(3)学生的见解与问题。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一些事物和历史事实由于出发点和眼光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或者迷惑点,在作业和考试中会出现一些欠缺点,这些都可以记录下来。(4)每日教学心得。对于一些心得体会,一定要及时记载,不需要详细,但是一定要及时准确。
2.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学生是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往往可以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等出发,对教学的整个过程做出评价,使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能够让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感受与需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定期收集,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
三、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历史
中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树立,得益于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得益于对历史知识的深刻分析与理解。因而说,正确认识理解历史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授清楚基本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分析,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讲清基本概念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讲解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比如,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立宪派、保皇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在讲解这些基本概念时,必须把其内涵讲解清楚,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基本概念加以区分理解。平时,还要通过一些选择题、简答题来巩固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加深其印象。
(二)引导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完全独立的,总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英语的一些词汇、地理的一些山川地形知识、语文的一些相关知识、政治的一些概念等都能促进历史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恰当地把其他知识运用到历史的学习当中,使知识达到横向与纵向的融会贯通。比如,日本的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联系与区别,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几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和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的联系。
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既有的眼界与思维,从整体考虑历史。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等。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渗透,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齐健,魏效冰.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纪宝光.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