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典型家庭生活矛盾的心理分析

2013-04-29 22:26陈沛然李旭
理论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成就感

陈沛然 李旭

[摘 要]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而每个家庭都存在着不同的家庭矛盾。文章介绍了一例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家庭生活矛盾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个体社会心理,从成就感与责任感的关系、旁观者效应、分离与个体化等心理学的专业视角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家庭生活矛盾;成就感;旁观者效应;分离与个体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49 — 02

家,居也(《说文》)。家,即“宀”(屋子)和“豕”(猪),古人看来,有间屋、有个猪就有了家。人人都想有个家,家是生活的港湾、心灵的栖息地。家对于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家庭与家庭矛盾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抚养关系共同构成的。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包含了太丰富的内涵和太多永远无法割舍的东西。然而,对于不少人来说,在每天围着锅台转、全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琐事中,总还是免不了会擦出一些或大或小、或这或那、或是或非的家庭生活矛盾。正所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似鸡毛蒜皮的家庭生活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化解或者处理不好,对婚姻、对子女、对一个大家庭,甚至如果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或是生活的其他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似多米诺骨牌一样。

二、一例家庭生活矛盾的案例

于某,男,47岁,私营企业主。程某,女,46岁,全职太太。于某,女,22岁,大四毕业生。他们是一家三口。于某和程某结婚二十多年,男主外,于某上班挣钱;女主内,程某当了十多年的全职太太,手脚十分勤快,把家照顾的井井有条。这二十多年,谈不上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却也不至于刀光剑影、鱼死网破,但还是一直磕磕碰碰,隔三差五的总会起一些小摩擦,要么因为孩子的问题,要么因为家里的琐事,都免不了有一些大吵小闹的。

据程某回忆说,刚结婚那会儿,丈夫还是一个国营小厂的三班工人,自己也是乡镇供销社里的一个小柜员,那会儿虽然两个人工作都忙,但都惦记着家,日子过得不宽裕,但心里挺舒坦。但是自打后来子倒闭了,丈夫就自己出来和几个老同事合伙儿开了一家小厂公司,自己也就辞去了原来供销社的工作,一门儿心思地照顾家和孩子。随着丈夫的公司越做越大,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忙;女儿考了大学,出去念书了,离家也远了,还是学校里的学生会干部,平时也只顾忙自己的事儿,除了寒暑假也很少回家。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程某越发感觉到丈夫一天到晚忙公司的事、孩子一天到晚忙学校的事,都越来越不顾家了。这让程某很不理解、也很气愤。程某讲述了一些最近发生在家里的事儿,比如前阵子,家里的日光灯坏了,她三番五次地催,丈夫才拖拖拉拉地做了。类似的事情有很多,程某说举不胜举,所以就感觉丈夫对家里的事儿越来越不上心了,似乎这个家就是她一个人的。程某自己平时很少出门,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这个家上,整天忙里忙外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做好可口的饭菜为丈夫搞好后勤保障。女儿的表现也很让程某伤心,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可是程某发现,上中学那会儿女儿还经常黏在自己身边,家里的家务事儿也主动帮着做,自从出去上了大学以后,回家也少了,家里的事儿也不容从前那么关心了,也不再黏着自己了。丈夫和女儿的这些变化,让程某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儿。因为心里的这些不痛快,程某经常和丈夫和女儿发生争吵。

丈夫和女儿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都变了?对家的那份关心去哪儿了?对家的那份责任去哪儿了?怎么这家就变成了自己一个人了的呢?在程某的心里慢慢积起了越来越多的问号和不解。而却只有尝试着打开程某心中的这些心结,或许才能够帮助这个家庭继续昨天幸福的故事。

三、家庭生活矛盾的心理分析

基于上述案例,文章将姑且暂时抛开程某更年期的心理变化、长期工作生活的背景、程某丈夫和女儿的个人问题等其他因素,仅仅从个体社会心理的以下几个角度集中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成就感与责任感关系的视角

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感,是指家庭成员对自己和家庭的其他成员所负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它是一种自觉承担的态度。那么家庭生活的责任感来源于哪里呢?文章认为,在相当程度上,个体的责任感会来源于需要完成的这项工作或任务所能够调动和激发的个体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程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认为,任何人都会有成就的需要。个体的成就动机和责任动机应存在正相关,即个体的成就动机越高,责任动机就会越强。案例中,在程某的眼中,或者就是事实上程某的丈夫和女儿在这二十多年的家庭生活中为什么会变得没有当初那么关心和顾忌家庭呢?或许是因为,二十年前,程某担任着一个供销社的小柜员,除了考虑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外,柜员的工作或多或少可以给程某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新鲜感和满足感;程某的丈夫还是一个国营小厂的三班倒工人,相对于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而言,一个工人所能够让其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必定是十分有限的,而程某的女儿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家、家里的爸爸和妈妈自然是让她最快乐的。但是,二十年之后,很多事情都悄然变化了,程某变成了一个全职太太,加上她平时又不太爱出门儿,唯一的家就成为了其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全部内容,家在程某心中的分量自然越来越重,她所能获得的全部成就感便都落在了家里,因此她对家有了比其他家庭成员更高的责任感;而程某的丈夫自从开始创业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辛苦打拼和精心打理,公司已经步入了正轨,并发展得越来越好,与当初三班倒的工人不同,现在的工作能够给予其更大的成就感,因此程某丈夫更多的责任感就由家庭转向了工作上也很自然;程某的女儿也是一样,随着她逐渐长大,上了大学,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当上了学生会干部,生活的圈子比以前大多了,在家庭以外的其他地方程某的女儿收获到了很多的快乐,也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因此家庭生活的责任感在她心理的分量也降低了。

(二)旁观者效应的视角

社会心理学所讲的旁观者效应,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责任分散。对于上述案例,我们不能够仅仅用是否有责任感、是否顾家这样一刀切的结论作判断。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当发生某一紧急的情况时,如果有很多人在场,那么任何一个人“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背后很大的原因是,可能助人的人数的增加导致了每一个单个的个体责任承担意识的降低,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周围的其他人看成是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事实上却极有可能导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站出来、采取行动,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即所有人都保持了旁观者的态度。旁观者效应在本质上,是许多人都有责任而引起的责任的不落实。此外,旁观者效应出现的原因,还有可能是由于情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即人们不确定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上述案例中,程某的家庭有三个成员,程某、程某的丈夫和程某的女儿。对家庭应有的那份共同的责任和用心的牵挂,在无形之中被分散在了三个人身上。程某作为全职太太,生性就很勤快,自然是不由分说地扛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而程某的丈夫和女儿却由于还同时担负者除家庭角色以外的其他更多的社会角色,因而在对家庭的关心和照顾上和程某比起来必然少了很多,这就是程某家庭生活里的“旁观者效应”。因此,这种现象上的巨大对比和反差,让程某很不理解、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当然,家庭生活里的很多琐事并没有紧急或者重要到极高的程度,对于程某的家庭而言,也并非有些事情只有程某的丈夫或者女儿才能完成,因此这种情境性的因素也导致了程某的丈夫和女儿会表现出更多的责任分散。

(三)分离与个体化的视角

除了上面所阐述的成就感与责任感的关系、旁观者效应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之外,尤其是对于程某女儿的表现而言,分离与个体化的原因同样不容忽视。正如有心理学家说,人生就是一个母子分离的过程。在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分离与个体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成长过程,是任何人所必然经历的。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成长为与母体分离并且有个性的个体,这就是分离和个体化的过程,“分离”涉及到婴儿在内心完成与母亲的分离感,“个体化”是个体逐渐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分离和个体化是两条紧密缠绕在一起的补充轨迹,个体化的轨迹包括个体内在自主性的发展,分离的轨迹包括个体从与母亲的共生性融合中解脱、分化出来,这就暗示着分离和个体化的过程的联结、依附和分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本案例中,处于青少年期的程某的女儿,正处在一个让自身彻底地与内化的父母形象相分离,摆脱对父母的情感和精神依赖的过程中。这种分离和个体化并不是坏事,这有助于提高程某女儿自主性的获得,增强其在未来更广泛的人际活动中自我协调的能力,这是她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她从亲子依恋开始向成人依恋发展的重要转折。相反,程某不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给予女儿必要的鼓励和支持,而表现出担忧、责备甚至是阻止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其女儿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出更多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冲突、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四、总结

常言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所有的家庭成员固然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用心去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小家。但是,中国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以来,就一直延续着“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男耕女织”的文化传统,家庭成员之间恰当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或许更有利于家庭生活的美满。万事宜解不宜结,面对家庭生活中的磕磕碰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都应该真诚地相互包容,多给对方一些关爱,携手解决矛盾、渡过难关。对于家庭中的子女,做父母地应该支持孩子走出家庭,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闯荡;但作为子女更应该充当好自己未来家庭和父母家庭之间的纽带,关心和体谅父母,百善孝为先,时刻记得挂念着永远的家。

〔参 考 文 献〕

〔1〕 Mahler.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M〕.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1975.

〔2〕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张立新. 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9.

〔責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成就感
创新班主任管理机制,提升班主任职业幸福感
中职教育中的电子专业教学方法论
浅析如何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
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成就感
新课改中英语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让数学学习焕发活力和光彩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浅析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六盘水某学校学科馆员成就感低的成因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