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成
一、思考“祥泰之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缘起
自从2001年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由单一国家课程转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已为大家接受。近年来,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发展迅猛,各地涌现出一批校本课程,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为长三角经济区16座中心城市之一,有凤凰城的美誉。作为“汉唐古郡,淮左名都”,泰州古称海阳、海陵、吴陵,现在人称“祥泰之州”。顾名思义,吉祥安泰之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千百年来,这里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南”,演绎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具有极高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生长于泰州的我们,对泰州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在当地长期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熟悉泰州的教育现状,渴望对泰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较深层次的思考和积极探索。以上原因促使我选择“泰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作为论文研究的对象。
本文将丰富多彩的泰州本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将其看作一个整体,纳入课程的视野,以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全面考察文化自身价值和课程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调研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并对课程的实施提出构想。从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设计、实施方案编写到评价建议制定,力图构建一种较为合理的本土文化课程模式,让优秀的泰州本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大浦小学学子的心灵世界,内化为他们的品格,从而实现他们文化人格的完善,体现本土文化应有的教育价值。同时,通过对泰州本土文化的教学、传承,以期对泰州地方文化的保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思考泰州本土文化的定义
本土文化,是指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是本土人民日常生活合法化的基础,是凝聚本土社会的力量源泉,它们的存在是人类知识多样性的确证,蕴涵着千百年来本土人民世代积累的智慧。它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由此不难看出,泰州本土文化,即泰州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成果的总和,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人文积淀等方面。
三、思考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祥泰之州”的开发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运用。”泰州本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怎样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小学生语文学习永不枯竭的源泉,使学习方式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是我们一线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泰州本土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突破传统课本的束缚,扩大了学习载体的容量。泰州地区颇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经过筛选、整合并进行课程开发,完全可以纳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成为本校和本地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价值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祥泰之州”的开发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传承泰州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困扰,片面强调工具性,然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泰州本土文化作为一种境域母体文化,是地域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为小学生提供了宝贵而鲜活的语文课程材料。将泰州本土文化引入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让优秀的本土文化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通过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感受和理解,确认自己的文化特性,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脉络,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弘扬传统文化,增强自信,激发自身潜能。让家乡文化、祖国文化成为他们现代人格的基础,使他们生成对家乡、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自豪感。
2、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生活化是校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所闻、所见、所感受到的本土文化资源引入课程之中,促使学生零距离接触、感悟泰州本土文化的魅力,在探访中增强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信息搜集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明显的育人作用。一份家乡的特产、一曲家乡的京剧唱段会让人倍感亲切,岳飞、杨根思等英雄事迹会让人产生自豪感,学生在追求家乡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归属感油然而生,从而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有利于学生回归生活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课程着眼于泰州本土文化,使学生回归久违的、鲜活的日常生活世界,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参观名胜古迹、搜集民间曲艺、寻访名人故居等等。让他们有机会亲近自然、亲近本土文化,并在认识、感受和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学生亲历一系列活动过程,有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学习成果的展示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带着问题,一起合作去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了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和配合。大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形成观点,养成乐于探究、敢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有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均衡发展
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祥泰之州”中,有关文人墨客创作的诗词曲赋、群众创作的歌谣以及本土寺庙、桥梁、绘画、饮食等,许多方面都凝聚着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智慧。学生可以在参观名胜古迹、吟唱地方曲艺的活动中,在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现场,在亲历“溱潼会船”等古风浓郁的民俗活动过程中,感受生活之美、家乡之美、人情之美,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突显人的个性化发展。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
5、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本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培养出胡锦涛同志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建构智慧课堂”是分不开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祥泰之州”的开发从本校实际出发,从泰州本土文化中撷取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精华部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尊重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
四、思考多种形式实施“祥泰之州”校本课程
1、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共享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泰州本土文化资源多如繁星,但往往零星、散乱地存在于各地、各种介质的媒体中,这就给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网络作为广阔的资源库,丰富的文字信息、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可视、可听、可观、可感的媒体,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带来了福音。《戏曲文化》专题中,教师通过课前上网搜索,将梅兰芳京剧唱段、说书艺人评话选段等泰州曲艺的典型代表样式储存至班级博客上,使学生能够欣赏到优美的唱腔、美丽的形象,亲身体验到泰州独特的曲艺文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使学生也参与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泰州名桥》专题的课前准备中,教师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泰州桥梁的图片、知识,并将其储存至班级博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全班同学搜集的有关资料,极大地增加了自己的信息量,也因同学看到自己搜集的信息而产生了成就感。可见,网络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为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便利。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将会与当代信息社会同行,共享更为丰富的本土文化课程资源。
2、师生走出课堂,感知“祥泰之州”的的本土文化
《寺庙文化》专题中,教室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学习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把学生带出课堂,带进光孝寺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殿宇辉煌,佛塑精工,通过观看和询问方丈或僧人得知是一座千年古刹,从而更加深了泰州是一座文化名城文化古城的认识。事后,学生把参观的感受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有调查报告形式,有列表式,有文字形式(观后感、游记等),总之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学生既是一次家乡文化的熏陶,又是意志力的锻炼,又是一次各方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传统游戏》专题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去认识了解这些游戏及规则,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总之,课题组成员对“祥泰之州”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如: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适应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集体智慧得以发挥;学生的参与兴趣很高。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校本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对动态资源的把握等。
【作者单位:泰州市大浦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