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36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3-04-29 20:45曾繁婧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临床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曾繁婧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有效提高疗效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方法:记录从2011年7月到2012年9月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的患者发病现场溶栓,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入院后溶栓,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不管是血管再通率上还是溶栓时间上,对照组都非常明显地差于观察组,P<0.05,差异都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仅住院时间上有了很大的缩短,并且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都要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同样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发病现场溶栓对于溶栓临床疗效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对救治患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临床症状;溶栓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213-02

急性心肌梗死也称为AMI,它的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病变继而引发了冠状动脉减少甚至是中断供血,最后导致相应的心肌发生长时间的、严重的急性缺血状况。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发热、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发生进行性的改变、胸骨后有持久并且非常剧烈的疼痛。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疾病有着高并发症发生概率、病情变化显著、发病危急等特点,它还可能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病症,并且急性心肌梗塞还是导致病人发生心脏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种较为凶险的疾病。所以,对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中有效提高疗效的注意事项和方法进行有效掌握,对于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和提高该病疗效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我院2011年7月到2012年9月收治的36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报告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0例,占56%。女性16例,占44%。患者的年龄在34~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8岁。其中,有11例为前间壁心梗,占31%;有9例为下壁并高侧壁心梗,占25%;有6例为前壁并右室心梗,占17%;有10例为前臂并高侧壁心梗,占28%。36例患者中有6例称上腹痛,7例胸闷,23例胸闷痛。所有患者从发病到抢救的时间范围为15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我院在征得患者家属认可的情况下,按照不同的抢救治疗方式把这36名患者随机地分成2组,在发病现场开展溶栓抢救的是观察组,在入院后再进行溶栓抢救的是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18例。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例、抢救时间以及发病部位等相关临床资料均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是具备可比性的。

1.2诊断及治疗方法

36名患者全部按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等医学界认可的标准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两个小组按照不同的方法给予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选择硝酸盐类药物,开展溶栓计划。在患者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进行10mg的安定肌注,并且要对患者的呼吸变化进行留意观察,然后再使用硝酸甘油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若是患者仍是感觉胸前有剧烈疼痛,那么可使用吗啡对患者进行皮下肌注,同时还要对并发症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为: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胺碘酮、调脂油、氯吡格雷、肝素或者美托洛尔等进行治疗。在抢救现场中若是发现有室颤者或者室扑者要马上对其使用电击除颤。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将病人向医院进行及时的转移,要与院内急诊科进行及时联系以便开展诊治工作。

1.3统计学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 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分析。P <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以及溶栓时间的比较如下表格1,观察组与溶栓组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管再通率的比较如表2.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以及溶栓时间都比对照组的时间短、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并且血管再通率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一旦发病则病情很容易危急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发病早期多数会有室颤、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它的发病机理是冠状动脉病变继而引发了冠状动脉减少甚至是中断供血,继而导致相应的心肌发生长时间的、严重的急性缺血状况,最后心肌出现坏死。众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发病1到12小时之间病人的大部分心肌出现的一般是凝固性坏死。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开通冠状动脉,让供血情况恢复正常,让濒死心肌得到及时抢救,最大程度地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依照1996年11月美国心脏(病)协会以及美国心脏病学会联合修改的标准指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溶栓时间是在12小时之内,并且溶栓开始的时间与病人发病时间越短则梗死的一些血管更容易实现再通,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心肌受损程度,继而心功能就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反地,如果病人的发病时间与开始溶栓的时间间隔得越长,那么溶栓的疗效就越差,心肌受损越严重。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发病现场溶栓,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入院后溶栓。结果表明不管是血管再通率上还是溶栓时间上,对照组都非常明显地差于观察组,P<0.05,差异都具备统计学意义。通过进行及早溶栓,观察组不仅住院时间上有了很大的缩短,并且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都要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同样具备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发病现场溶栓对于溶栓临床疗效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对救治患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俊,张道荣,严君.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外医疗,2010(07).

[2]来庆芝.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3]熊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当代医学,2011(258).

猜你喜欢
临床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