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莹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大抵就是成都人天性中一分浪漫,三分慵懒,两分禅意,四分率真。
记得去年夏天,我和同学去宽窄巷子散心,也做了一回地道的成都人。寻至一家开在树上的茶铺,坐在围绕树干搭起的平台上,倚栏小憩,点两碗盖碗茶,呷一口,温润的气味渗透满全身,抖落了一身风尘疲意。烟萦绕在指尖,盘旋在头顶,空气是热的,一抓,是软的。
拍遍栏杆遥望古街,似乎在喧嚣中感受到了它旷远的脉搏,伸手便可触其肌理。乌愣青瓦披着熹微的晨光,阳光在银杏间跳跃,融进一碗浓茶里,茶是软的。街上人熙熙攘攘,少有人注意那木檐间的鸟巢,新雨后未干的湿痕点出最出色的丹青。“啪——”一滴饱满晶莹的水滴从头顶绿冠失足坠下,在我额间散开,凉意吻上了脖子,延伸到脊梁,微微刺痒了一颗浮躁的心。
这时,我便想手中若有一本武侠小说该有多好。读金大侠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快意恩仇,笑泯江湖。人在古镇,心在古意,岂有红尘缭乱纷扰?人常言“大隐隐于市”,此为真闲适,至性情。
然而,此时还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成都人之于宽窄巷子,乃至周边古镇名胜,是有一种敬意与精神寄托的。前两天,听室友说,她去社区听了一场评书,连连称绝,可眼里又被一层阴霾罩着,最后她默默说:“可惜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说到死!”我蓦然惊愕,是啊,有的文化没有人继承的话,只能自私地期盼这位传人可以为之奉献一生,不要半途而止。而反视这些古巷,是否又缺少些什么?
如今古镇的修复是一种产业,快餐化的文化环境需求让开发者以吞噬川镇灵魂的代价,打造出“烟雨霏微罩镇,幽径清流抱城”的理想休闲地。然而细细品读时,却发现只是在瞻仰一城躯壳。这表现出一种人们对文化的不信任感。少有人愿意耗费精力去复原一种朴质无华的灵魂,理清古城肌理,再加以精心雕琢。因为这样的代价太大,若是发现整理出的乌愣青墙的灵魂积淀已经被时代抛弃,人们不买账怎么办?说到底是对文化环境的不信任,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慈城,开发者就花了十年时间去寻找文化的河床,不迁居移民,不推翻现在,并因此赢得口碑。
但成都人是矛盾的,因为现在这种情形掩饰不了天性,慢,慢生活啊。
慢是成都人对于生活方式的要求。既想“大隐隐于市”,又想在镇中窥见南山。所以,我们对于生活的环境抱有过程化的欣赏。我们愿意在青墨化烟的山下小镇休憩,若是佛寺更好,心中还带了禅意的高远。每年夏天,我都会去青城山下泰安古镇小住,倚红栏遥望远山,都会想起苏轼《七里溯》中“元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我以为这是最完美的评价,也是检验慢生活最浪漫的方式。若是能在繁俗中伫立凝望一城黑影,从轮廓里读出这三种意味,当真是慢,心慢。这是一种过程评析,而非快节奏地翻阅审视生活。所以成都是一个矛盾而闲适的地方。
成都的生活,不过是每个人有一个说的地方。不仅说给朋友亲人听,还要说给自然听。古镇就是一种媒介,我们的喜怒哀乐在踏青中释放,倾听解语花也是一种与自然的沟通。在镇边河中,听风,双脚赤踝踩上圆润的鹅卵石,被刺得有些痛,流水湲潺冲击脚背,刺骨寒意自脚心爬上心间,痒,又酣畅,一切的愁绪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那么今天坐在茶馆中的众生是旅人,还是归客呢?这个问题只有自己知道。古龙的《流星蝴蝶剑》中孟星魂和孙碟最后隐没于江湖,然而前两天看见一篇评论,我顿时沉默良久:不属于南山的人,终将活在江湖。心若不闲,身闲又何尝不是一种“自以心为形役”,强迫的闲与强迫的古镇侠气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成都人,你闲吗?你是归人,还是过客?宋朝宏智和尚的闲境界之绝,你可以放下吗?
“白鸟淹没,秋水连天。”
点评:
作者对成都人的心境把握非常准确,并且有其独特的思考。文章开头便点出全文立意的基础——成都人天性中一分浪漫,三分慵懒,两分禅意,四分率真,继而描写了成都生活之悠闲,笔调闲适自如,淡然中透着诗意。正当闲适之情写到极致的时候,笔锋一转,由一股莫名失落引出后面思考的问题。作者笔力很到位,特别是转引室友的话,一句“可惜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说到死”令人震撼,也彰显出思考的深度。作者对课外知识涉猎甚广,很多诗句信手拈来,化用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