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仁学思想

2013-04-29 18:51李旻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樊迟仁学修己

李旻

【摘 要】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是孔子立论的一个中心,其核心是爱人,“仁”是人的内在最高的本质。几千年来,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众、爱国家,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

【关键词】孔子;仁;思想

一、“仁”的含义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的次数一共有109次,这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孔子在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若干道德观念中,首先突出了“智、仁、勇”三种品德,作为君子之道,然后又把“仁”提升为统领各种道德规范的总道德。这样,“仁”就升华为一种贯穿于其它道德规范之中的基本的精神境界。

在《论语》中,其中最基本的能表达仁的本质含义的,是孔子在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仁的回答以这次的最为简洁明了。当孔子用“爱人”定义仁,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和宽以待人的主张,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在《论语》里,樊迟有3次问仁。樊迟再次问,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樊迟第三次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三次问仁,每次在内容方面都不一样,樊迟第一次问仁在得知仁的本质含义之后,再问“怎么样爱人”和“爱什么人”。即从最原初的关于仁的最基本定义,到其施行的各钟方法的讨论,通过行为语言的规范,符合礼的要求,而去达到仁的要求。

论语中对于仁的解释除了爱人还有很多,比如‘仁者先难而后获‘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刚毅木讷近仁‘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等等,孔子一方面是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回答的,另一方面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就是说仁者,除了爱人还应该具备很多优良的品格和特点,所以仁也就成为了最核心的范畴了。

二、“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且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就是仁,这是对仁的内涵的具体化。质朴、坦率的秉性,是仁爱思想的基础。我们繁体字的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就是强调要从内心出发,用真心去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重视孝悌之礼,做到这样就达到了仁的基本要求。孔子说的“泛爱众”,就是博爱大众,就是仁的范畴,对于尧舜那样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来说,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比“仁”的境界更高的圣德。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的原则是“忠恕”之道。基本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方法是“能近取譬”,从切近处做起,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积极方面来说,自己有某种需求需要满足,当然是善的需求,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需求需要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就是我不愿意别人如何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别人,这就是“恕”。“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与其意思是一致的。

“仁”的关键是自己去做。“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仁”这种品德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真心去做,就能做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也就是说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规范就是仁,所謂的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不符合于礼的规范的方面,复礼是以克己的行为达到与礼统一,成为理想人格的人。

三、行“仁”之方

“为仁由己”这是强调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都是强调实践仁爱思想要靠个人的自觉,要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看得见的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做,严于律己。孔子向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反躬自问,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有了问题以后,君子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小人从别人方面找原因。“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也就是说实现仁是依靠本人的的决定和努力,强调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命自觉的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同时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要看见自己的模样,就要照镜子。人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需要“照镜子”。这个“镜子”,就是他人。孔子告诉我们,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我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如果有,就要立即改正“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对待“义”与“利”的态度,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君子在看见利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符合不符合道义,自己应该不应该得到。如果见利而忘义,那就是小人。同时还要慎言敏行。孔子特别重视人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问题,“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不说好听话、空话,不吹牛,在行动上则要勤奋敏捷。孔子认为修己不是目的,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

在中华文明中,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巨大的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人的道德的培养和人生理想的塑造,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的不竭源泉。这是孔子“仁学”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宝贵的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个重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梁平.孔子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郭倩.浅析孔子仁学思想[J].科教导刊,2012(11).

猜你喜欢
樊迟仁学修己
兄弟草原
解读《论语》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从《论语》中“子教樊迟”浅议如何引导学困生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案例评荐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